搜索
雅唐艺术论坛 首页 建筑 建筑欣赏 查看内容

中国藏区11座著名寺院建筑艺术简介

2008-6-6 16:57| 发布者: 李艺| 查看: 696| 评论: 0

摘要: 布达拉宫   布达拉宫   耸立在西藏自治区拉萨市红山上的布达拉官,是西藏现存最大最完整的一组宫堡式寺院建筑群。它始建于公元七世纪,至今已有一千三百多年历史。据史料记载,唐文成公主于公元641年进藏与藏王松赞干布成婚后,藏王决定:“为公主筑一城以夸后

布达拉宫

布达拉宫

布达拉宫

耸立在西藏自治区拉萨市红山上的布达拉官,是西藏现存最大最完整的一组宫堡式寺院建筑群。它始建于公元七世纪,至今已有一千三百多年历史。据史料记载,唐文成公主于公元641年进藏与藏王松赞干布成婚后,藏王决定:“为公主筑一城以夸后世”(《新唐书·吐蕃传》),便选定红山大兴土木。当时,宫堡之间架有银铜合铸的横空索桥,甚为壮观。但是,早期的建筑仅存法王修法洞(曲吉卓布)和观音佛堂(帕巴拉康)二处,其余先后毁于赤松德赞时期的雷击失火和朗达玛时期的兵燹之中。现在的布达拉宫基本上是十七世纪五世达赖阿旺·洛桑嘉措时修建的,工程历时近五十年。

布达拉宫依山修建,殿高110多米(殿顶距平地约200米),东西长跨360米,南北横贯140米,总建筑面积为9万平方米。外观13层,实为9层。主体建筑分两部份:红宫,位于全宫中间,是主体部份,呈赭红色,主要是大经堂和存放历世达赖遗体的灵塔殿,两翼是乳白色的层层大厦;白官,是寝室、会客厅、餐厅、办公室、仓库和经堂。在主体建筑之前有一平地,面积约6公顷,建有管理机构、警卫室、印经院等。藏语称这部份为“雪”,有厚实而高大的宫墙和碉堡,南向有正门。

布达拉宫的建筑手法与一般的藏族佛寺相同。它依山就势,高大的宫堡屹立在拉萨河谷中心突起的红山上,显得格外宏伟壮观。后来虔诚的佛教徒将其称为第二殊境普陀山,因而命名为布达拉宫,布达拉即普陀罗的谐音。

宫后有建宫时取土而形成的人工湖——龙王潭,潭中有龙王宫。

大昭寺

大昭寺

大昭寺

大昭寺在拉萨市内,始建于公元647年。传说唐文成公主会亲自为寺院选址,并与藏王松赞干布以及藏王的另一个妻子尼婆罗尺尊公主一道指挥建寺。

全寺建筑面积2.5万余平方米,有经堂、佛堂和噶厦政府机构等建筑,配合精巧,结构缜密。

大昭寺建于吐蕃王朝兴盛时期,引进了唐王朝和西域诸国的建筑艺术。主殿采用了唐代汉式梁架、斗拱、藻井等建筑形式,梁、枋、柱及门框则布满飞天、人物等具有浓郁唐风的浮雕。金顶和斗拱亦是典型的汉式构造。不同的是没有采用琉璃瓦,而是鎏金铜瓦。加上金顶上的鎏金法轮、卧鹿、法幢、宝瓶等,充分地发挥了从汉地区传来的鎏金术,使整个寺院显得金碧辉煌,巍峨壮丽。

同时,在内廊檐部布以成排的带有西域和大食(波斯)特色的伏兽和人面狮身承椽,使整个建筑的艺术形式更加丰富多彩。所以,大昭寺不仅是藏族建筑艺术的精华,也是古代中国各族人民在建筑艺术上交流、融合的典范。

扎什伦布寺

扎什伦布寺

扎什伦布寺

扎什伦布寺是藏传佛教格鲁派在后藏的主要寺院,“扎什伦布”藏语意为吉祥须弥山。该寺座落在日喀则县城西“尼玛督”山(意为大阳升起的山)的南向山坡上,整个建筑依着“象脖子”的山势,层层叠错,鳞次栉比。总体布局采用格鲁派经学院的传统手法,依山就势,群楼高耸,崇阁巍峨。橙黄色的金顶、宝瓶、宝幢和法轮等,反射出道道金光,令人眼花缭乱。

该寺由格鲁派祖师宗喀巴的弟子一世达赖根敦珠巴于公元1447年创建。在公元1600年,四世班禅罗桑却吉受扎什伦布寺之请,担任该寺第十六任“法台”(法台,藏语称“池巴”,意为最高住持)。自此,扎什伦布寺成为历世班禅的驻锡地。后经不断扩建,逐步成为今日规模宏伟的建筑群,总面积约3万平方米。主要建筑有:宫殿(班禅寝宫)、勘布会议厅(后藏地方政府最高机关)、班禅灵塔殿、经学院四个部份。经学院由措钦大殿和罗赛林(显宗)、露子(显宗)、吉康(显宗)、阿巴(密宗)四个扎仓以及下属的六十个康村组成(扎仓是经学院,康村是寺院的基层组织,掌管僧众的经学、财务及生活等)。措钦大殿建于明代,是全寺僧徒集会的场所。该殿规模较大,面宽九间,进深七间,约580平方米。殿堂内绘满壁画,梁柱上挂满卷轴画。其中一至九世班禅生平卷轴画和十六罗汉图等,是全寺最优秀的佛画艺术作品。

举世闻名的弥勒(藏语称强巴)佛殿,殿高30米,供奉着26.2米高的坐式弥勒铜像,是当今最大的铜佛。分有冠、面、胸、腰、脚五层殿堂。

塔尔寺

塔尔寺

塔尔寺

塔尔寺在青海省湟中县城东南,是藏传佛教格鲁派为纪念该派鼻祖宗喀巴而建(宗喀巴诞生于此地)。明洪武十一年(公元1378年)建塔,嘉靖三十九年(公元1560年)之后,又在附近建经堂和僧舍,到万历五年(公元1577年)初具规模,并逐步形成了大型寺院。

塔尔寺的建筑群,在布局上巧妙地利用了地形,依山就势,高低错落,居高临下,起伏变化,使整个建筑群蔚为壮观,丰富多彩。

藏汉建筑风格融为一体是塔尔寺建筑艺术的最鲜明的特点。许多殿堂的立面处理上,如女儿墙部份,采用了横带“蜈蚣墙”来装饰,窗口作梯形砖框,上挑二重或三重短椽,墙面采用“鞭麻”(一种野生植物)涂以赭色或黑色,并加铜镜装饰,用材料的坚固和柔和相对比的手法,取得了鲜明的艺术效果,这是藏寺建筑的主要特征。

塔尔寺的许多殿堂,是充分利用汉式宫殿建筑的艺术成就,如斗拱、檐椽都刻绘精美,色彩艳丽,结构严谨,高大雄伟,有力地说明了藏汉两族在文化艺术交流的历史是源远流长的。

哲蚌寺

哲蚌寺

哲蚌寺

哲蚌寺

哲蚌寺和色拉寺

哲蚌寺在拉萨市西北5公里的半山坡上,明永乐十四年(公元1416年)由藏传佛教格鲁派创始人宗喀巴的弟子绛央却杰兴建。色拉寺在拉萨市北郊3公里的山麓下,明永乐十七年(公元1419年)由宗喀巴的另一弟子绛钦却杰兴建。这两座寺院,类似西藏佛教大学,是格鲁派传经授法的寺院。两个寺院的主要建筑物都具有藏族建筑艺术的特色,为平顶碉房式建筑。在布局上与塔尔寺相仿,经堂建筑居主体部位,众多的僧舍见隙安插,处于陪衬的地位。虽然各个建筑物依山就势,高低错落,在平面布局上无统一规划,但由于建筑材料的色彩相同,经堂建筑尺度夸大,装饰豪华精美,具有统一全局的作用,所以整个寺院并不显得杂乱。

哲蚌寺是藏传佛教规模最大的寺院,总面积为20多万平方米。

该寺的措钦大殿,是藏传佛教寺院中最宏伟、最典型的扎仓建筑,其平面按转经礼仪布置,由门厅和前廊围成的天井、经堂、佛殿组成一个整体建筑。哲蚌寺措钦大殿,有立柱183根,面积近2,000平方米,可容8,000僧人打坐诵经,为“东方第一大经堂”。这个大殿和其他许多藏族佛寺的经堂一样,以经堂中部凸起的天窗采光。整个经堂幽暗,只有一小束光线穿过天窗直射佛面,从而展现出“举世浑黑,唯有佛光”这一佛教所宣扬的现实境界。加之殿堂里挂满卷轴佛画、帷幕,造成色彩缤纷,光怪陆离的气氛。

桑鸢寺

桑鸢寺

桑鸢寺

座落在西藏自治区扎囊县雅鲁藏布江北岸的桑鸢寺,是藏传佛教古老寺院之一,是在唐金城公主的儿子藏王赤松德赞的倡导下,于公元779年建成,为西藏第一座剃度僧人“七觉士”出家的寺院。主殿高三层,是梵式、汉式和藏式三种建筑艺术的融合体。

吐蕃赞普朗达玛灭佛时,该寺曾被封闭。十世纪后半期,佛教努力恢复,遂为藏传佛教宁玛派(红教)的中心寺院。该寺几经火灾,现存建筑多为七世达赖格桑嘉措时重建的。

桑鸢寺的建筑,是按照佛教的世界形成图说布置的。中央的鸟策大殿象征著世界中心的须弥山;南、北的尼玛(太阳)、达娃(月亮)庙象征日、月轮;大殿四角有白、青、绿、红四座舍利塔,象征四天王天;围绕大殿有十二座建筑物,象征着须弥山四方咸海中的四大部洲和八小洲;而圆形的围墙,也是世界的外围铁墙。墙头上,每1米左右便有一座红陶塔。奇特的布局,在藏传佛教古寺院中仅此一例。

萨迦寺

萨迦寺

萨迦寺

宋熙宁六年(公元1073年),贡却杰波在后藏萨迦兴建了萨迦寺弘扬佛法。后以此寺为主寺,形成萨迦教派(萨迦,藏语意为灰白色的土地,因为在灰白色的土地上建寺,故名萨迦寺)。又以此派寺庙围墙涂有象征文殊、观音和金刚手菩萨的红、白、黑三色花条,俗称花教。教主由贡却杰波家族世代相承。主要弘扬道果教法,不禁娶妻。

该寺位于重曲河两岸,分南北两寺,现存的南寺是公元1268年兴建的。而萨迦北寺已遭破坏,昔日辉煌壮丽的寺院不复存在,只有一些颓垣断壁可供凭吊。

从建筑的整体布局来看,萨迦南寺是一组十分典型的元代城堡建筑。总平面是方形,边长约210米,有内外两道城墙。四边城墙的中部和四角,都建有敌楼,外城之外还有石砌堑壕。这种建筑式样反映了当时萨迦王朝初期兵祸尚未完全结束的特点。城堡式建筑体现了战时防御的需要。东入日门道狭窄,成工字形,有闸孔。孔道顶部开有坠石洞,能给进犯者以出其不意的致命打击。萨迦派首领八思巴接受了元帝忽必烈封赏,拜为帝师,并成为元朝在西藏划分的十三个万户长的首领。八思巴还奉忽必烈之命创制一种“蒙古新字”,即八思巴蒙文。他一生的活动进一步巩固了西藏和中央政权的关系,而且推动了藏汉、藏蒙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萨迦南寺修建时,从内地就来过不少汉族工匠,因而建筑特点上不仅继承了藏族碉房建筑的传统做法,而且具有元代内地建筑的风格。

瞿昙寺

瞿昙寺

瞿昙寺

瞿昙寺在青海省乐都县南约21公里,背山面水,古柏苍松掩映,风景优美。明洪武二十六年(公元1393年),太祖朱元璋应西宁卫僧人三罗喇嘛所请,为当地的藏族部落的一所佛堂(即现在的瞿昙寺殿)赐名“瞿昙寺”。整个寺院的建筑群是典型的汉式宫殿建筑,按中轴线排列,占地8,200多平方米,规模宏大,保存完整,是中国西北地区保存完好、首屈一指的明代建筑群。

寺院著名的建筑物有前山门、金刚殿、瞿昙寺殿、宝光殿、隆国殿。两旁建有护法殿、左右小经堂、四座镇煞佛塔,大小钟鼓楼、画廊等。其中以隆国殿最宏伟壮观。该殿占地921平方米,屹立在该寺后面最高处的宽大台基上,前伸月台四面雕有雄浑庄重的红沙石栏杆,得到建筑学家们的很高评价。两厢画廊,在中殿两侧拾级而上,连檐通脊共28间,墙面绘满400多平方米的壁画,主要内容为佛本生故事。壁画构思奇巧,技法高超,笔法细腻,造型优美,是中国明代绘画的精品,深受中外艺术家的赞誉。

拉卜楞寺

拉卜楞寺

拉卜楞寺

旧称扎西奇寺,座落在甘肃省夏河县城西。始建于清康熙四十八年(公元1709年),是我国藏传佛教格鲁派六大寺院之一(另五寺为哲蚌寺、甘丹寺、色拉寺、扎什伦布寺和塔尔寺)

拉卜楞寺是由大夏河北岸依龙山山坡排开的众多的佛殿经堂、活佛公署、佛塔、经坛、藏经楼、印经院等组成,占地约80多公顷,房屋不下万间。远远望去,琼楼玉宇,朱墙金瓦,富丽豪华,光辉灿烂;近看建筑精美,描金错彩,砖雕木刻,令人赞叹。其中最著名的寿禧寺为六层藏汉结合的宫殿式建筑,内供弥勒佛一尊。全寺有六个学院:闻思学院(修显宗)、续部上学院(修密宗)、续部下学院(修密宗)、时轮学院(修天文)、医学院(修医药学)、喜金刚学院(修法事)。各扎仓有前廊、经堂、佛殿构成,佛殿一般高二层、进深二、三间,供扎仓内僧众所崇奉的佛像。经堂以闻思学院最大,深15间,可容3,000多僧人打坐诵经。寺内僧舍均为藏式平顶建筑。

全寺有佛像数万,卷轴画数万,大多为著名的青海吾屯画乡艺人的作品。古器物亦有数万,而收藏经典、史籍更达六万余册之巨。

夏鲁寺

夏鲁寺

夏鲁寺

夏鲁寺位于后藏日喀则城东十公里处,始建于宋元佑二年(公元1087年),而现在的寺貌是在元代修成的。相传在吐蕃时期,夏鲁地区为吐蕃十大商埠之一。十四世纪中叶,建立了夏鲁万户府,并修了夯土城墙。据寺史记载,公元十四世纪初,布顿大师主持寺务,创立了布顿派,又称夏鲁派。公元1333年,布顿大兴土木,重修寺院。

全寺由大经堂夏鲁拉康和四个扎仓等主要建筑组成。夏鲁拉康大殿系全寺中心,建筑样式为藏、汉建筑的混合体。底层为藏式大经堂,外面四周有转经廊:屋项为汉式歇山顶,上盖琉璃瓦,檐下有斗拱,为元代建筑式样。

大日如来寺

大日如来寺

大日如来寺(俗称文成公主庙)

此庙在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州玉树县以南约25公里的癿纳沟内。庙为藏式平顶建筑,分三层,内有9尊石刻佛像。传说当年文成公主入藏联姻时,曾在此地短暂停留,教当地藏族群众耕种、纺织,受到藏族人民世世代代的爱戴,后世人遂建庙以示怀念。

注:图片来源于百度搜索。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最新评论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雅唐艺术网

GMT+8, 2024-3-28 23:10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