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时期越剧剧团简介

时间:2017-01-09 08:40:33 来源:网络 点击:0

富阳越剧团(杭州越剧院三团)  前身为建于1951年10月的富阳镇城北业余剧团,1957年7月更名富阳越剧团。1970年4月,更名富阳县革命文艺宣传队。1974年9月恢复为富阳越剧团。1985年9月更名为杭州越剧院三团,有演职员约45人。

演出主要剧目有传统剧《水泼大红袍》、《打金枝》、《珍珠塔》、《御河桥》、《何文秀》、《真假女太子》、《金殿拒婚》,现代剧《珠花球》、《春江高 歌》、《追蛋》、《白衣赞歌》等。

主要演员先后有:吴桃云、鲍云仙、胡富珍、陈书君、何娟娟、钱敏敏、颜丽华、王秋月、詹小梅、胡国琴、夏利群、董小青、陈丽珍、占小梅等。

80 年代,任团长的尹派小生陈书君被誉为浙江“五大小生”之一。所饰何文秀、小方卿、沙漠王子、浪荡子、宋弘等角受到广泛赞赏,剧团声誉大为提高。曾获省、市 多项奖。1985年晋京演出《金殿拒婚》等剧受到热烈欢迎,被中央领导陈丕显等推荐至中南海怀仁堂演出。严济慈、刘海粟等领导与著名艺术家皆为剧团题词,称赞该剧编得好、演得好,教育意义深刻。1989年受邀赴深圳特区演出又获成功。

淳安越剧团  前身为在淳安、遂安、严州府一带演出的芝凤剧团,解放初更名为遂安县胜利越剧团。后该团部分演员到淳安,于1952年成立新安越剧团。1956年上海华新 越剧团杨桂花、杭州名丑韩桂英等支援充实剧团。1959年淳安、遂安两县合并,淳安新安越剧团为淳安县越剧一团,遂安县胜利越剧团为淳安县越剧二团。1960年上半年两团合并为淳安越剧团,其中吸收进建德县明声越剧团部分演员。属县政府管理、集体所有制。1968年剧团撤销。1979年9月重建。招收 青年演员20名,通过省艺校越剧进修班培训充入剧团,使其重新焕发了青春。从1986年12月起,首次以崭新的阵容参加杭州市青年戏剧节、浙江省第三届戏 剧节。演出的创作剧目《明珠》、《化子闹婚》均先后获创作奖、优秀演出奖、优秀演员奖、作曲奖、舞美设计奖等。《明珠》一剧由浙江电视台、上海电视台相继 播出,得到行家和观众一致好评,被称为“千岛湖畔小百花”。1986年与淳安睦剧团合并为千岛湖剧团。1989年撤销。

主要演员有:戴文英、韩桂英、杨桂花、齐玉兰、鲍梅桂、金珠风、叶秋玲、肖如璋、钱敏敏、项海青、周六芹等;主要创作人员有:吴鸿根、王三奎、高秋扬等;主要领导先后有:吴鸣根、杨桂花、王三奎、戴文英、黄尧生等。

余杭市小百花越剧团  前身是余杭县越剧团。1955年5月,余杭县众艺越剧团和德清县新立越剧团合并成立余杭县建新越剧团。1957年正式命名为余杭县越剧团。1958年10 月余杭县划归临安县管辖,更名为临安县越剧二团。1961年4月恢复余杭县建制,复名为余杭越剧团。1965年5月,该团和杭州市“大东风”、“小东风” 两个越剧团合并,分为余杭县越剧一团(以余杭县越剧团和“大东风”为主)、余杭县越剧二团(以“小东风”为主)。1966年8月,两个团的部分演职员组成 余杭县毛泽东思想文艺宣传队。1978年4月11日恢复余杭县越剧团。

曾以男女合演、文武皆备的艺术特点,演出《杨门女将》、《十里红妆》等传统名剧影响于社会。其间,茅桂兰、杨小楼、陶显玲、张国根先后任主要领导。主要艺术人员有汪小桢、杨淡风、茅桂兰、徐水蓉、方宽太、吴强、俞忠尧、沂德华、鲁丁、胡爱华等。

80年代末,余杭市委、市政府为振兴剧团,在全省招收了29名女学员,经培训后于1994年组建成面貌一新的余杭市小百花越剧团。5年间排出9台大戏,其中《罗家小将》、《魂断深宫》、《杨乃武》三剧为该团创作剧目,先后参加杭州市新剧目会演,获优秀剧本奖、优秀演出奖、优秀导演奖、优秀舞台美术奖和作 曲奖,以及演员一等、二等奖等多项奖。《罗家小将》还获1997年首届杭州市“五个一工程”奖,《杨乃武》获省第八届戏剧节编剧奖、演出奖等多项奖。

主要青年演员朱晓勤、张惠芳。主要小百花演员李霄雯、冯小娟,金采芳、洪燕琴、魏晓燕等。90年代主要领导有:书记谭均华、莫桂松,团长李雪华、施敬德、王文圭。

萧山越剧团  前身为杭州联友越剧团,1956年调至萧山,成立萧山越剧团。1968年剧团撤销,部分人员编入县文宣队。1979年初剧团恢复建制。80年代后期又撤销,部分人员并入萧山绍剧团。

曾任团长有陈哈哈、黄月奎。主要艺术人员历年有陈哈哈、冯丽娟、周香妃、吕鸣凤、吕玉卿、刘慧君、黄月奎、筱巧巧、杨吉娟、魏珊琴、张银娣、王敏等。

建德越剧团  1965年3月由建德越剧一团和建德越剧三团合并组成。一团原为上海合力越剧团,1956年5月支援浙江,迁到建德。1958年10月更名为建德县越剧团。1959年5月更名为建德县越剧一团。

建德越剧三团前身为杭州市天然越剧团,1958年6月迁到建德,同年8月20日更名为新安江越剧团。1959年5月更名为建德越剧三团。

“文化大革命”开始,剧团停止活动。1979年7月重建。1985年11月剧团撤销。

主要领导人有:屠桂飞、高爱娟、花月珊、尉少秋。历年主要艺术人员有:屠桂飞、花月珊、高爱娟、尉少秋、盛奕、俞东海、章月椿、史水根、傅礼、胡小红、俞燕敏等。

杭州黄龙越剧团  这是杭州游览景点黄龙洞的民间职业剧团,创办于1988年。演员大多来自浙江周边地县及省文艺学校越剧科毕业生。剧团针对所处风景旅游点这一特殊环境,力 求以动态的形式演绎民间传说、风俗风情。剧团为此作了大量的尝试和探索,编排创作了一系列演绎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缘”民俗文化的新剧,努力将民间戏曲艺 术和旅游文化紧密结合起来。剧团挖掘传统剧目中一系列“缘”文化色彩的精彩片段,如“十八相送”、“红楼梦”、“送凤冠”等,根据现代人的口味编排了“愿 天下有情人终成眷属”、“月老圆缘”、“福禄寿禧”等剧目,“缘”文化成了剧团新的艺术创作的主题和灵魂。每天演出2至3场,并推出挂牌、挂名的方式,演 到热烈处请旅客即兴参与演出,以游客可任意点唱等灵活的演出形式,极大地调动了观戏、品戏的兴趣,使中外游客既饱览了秀美的景色,又欣赏到具有浓郁地方特 色的戏曲演出,了解到“缘”文化的内涵和江南越剧的迷人魅力,由此也吸引了大量杭州越迷聚集旗下。

剧团的创办人、团长朱燕燕,副团长汪秀华,队长俞美华,副队长周燕义。

剧团迈出了三大步:

一、抓素质。年轻演员四处拜师学艺,省内许多专业大剧团和艺术院校里留下了她们勤学的身影。在老前辈沈祖安先生热心牵线下,6位主要演员孟科娟、吕兰 芳、周燕、王小燕、王杭娟、孙建红分别拜越剧表演艺术家范瑞娟、傅全香、徐玉兰、王文娟、戚雅仙、毕春芳为师,并得其真传,使演出质量有了整体的飞跃。全 体演员现都已具有初、中、高级专业职称。

二、抓管理。剧团根据自身的特点,制定了达到专业剧团艺术水准的办团方针与严格的规章制度,实行了 一整套周密细致的考核方法,把演员每天的演出场次、演出质量、公益劳动、卫生保洁、劳动纪律等事项一一打分,并与当月工资、福利、奖金牢牢挂钩,做到奖罚 分明,从而大大调动了演员们的工作热情和钻研艺术的积极性。在专业上对演员严格要求,使之树立敬业精神,在生活上对她们悉心照顾,使剧团形成不论三九寒天 还是炎热酷暑,不论台下观众多少,都同样一丝不苟演出的好台风。

三、抓本子排新戏。为了充分展示越剧的艺术魅力,剧团精心挑选剧本,邀请省市著名导演及主创人员共同合作,排练演出了新编历史戏《出宫回宫》、《唐伯虎点秋香》及传统戏《血手印》、《红丝错》等多台剧目。

黄龙越剧团已经发展成为弘扬越剧艺术、蜚声江南的一个越剧阵地。据统计,10年来剧团已接待中外观众累计达700多万人次,平均每年演出达1000多场 次。受到国内外观众的普遍喜爱和赞扬,得到了文艺界领导、老前辈、专家们的支持和肯定。剧团和演员也获得了许多荣誉:1994年获全国小百花越剧会演优秀 演出奖;1996年获“红豆杯”全国企业舞蹈比赛创作一等奖、表演金奖;同年赴香港参加国际旅游文化交流展示会演出,受到来自世界各地代表的好 评;1996年参加长沙举行的中国第四届“映山红”民间戏剧节大赛,新编历史剧《出宫回宫》获得七项一等奖,轰动古城长沙;1998年晋京汇报演出获得首 都观众的欢迎和专家的一致肯定,受到文化部部长的接见,并在文化部专题会议上作了经验介绍;主要演员孟科娟获演员个人一等奖和第17届中国戏剧 “梅花奖”,戚派花旦王杭娟获得省“戏曲明星奖”和省“越剧新十姐妹”之一的称号,后获第二十一届中国戏剧“梅花奖”。中央电视台拍摄了专题风情片《乡 音》和《听戏黄龙洞》。

杭州黄龙越剧团已成为绽开在西子湖畔的一朵璀璨夺目的越剧之花。

(作者:未知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