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时期越剧剧团简介

时间:2017-01-09 08:40:33 来源:网络 点击:0

安吉县越剧团  原名联升越剧团。1950年组建。郑霞静、裘月莲、钟明华先后担任主要领导。历年主要艺术人员有钟明华、孟玲玲、钱笑笑、裘爱宝、郑霞静、沈哈哈、沈爱 珠、吕娟凤、孙玉梅等。该团前期女子越剧与男女合演并存。“文革”期间成文宣队。“文革”后恢复。演员出身的女编剧姚博初不断创编新剧目,使剧团演出产生 较大的社会影响。如《借纱帽》、《唐伯虎落第》等都曾在省戏剧节获奖,并成为著名剧目,摄制成影视片。剧团在全国戏曲低谷中撤销。

海盐县越剧团  组建于1951年,前身为1950年在上海组成的培德越艺社,曾称民乐越剧团。主要领导有陈钦、王岳萍、张子良、姜振庆。历年主要艺术人员有陈君敏、薛子 文、钱向阳、方文魁、周曼英、唐庆林、蔡杏娟、俞宝珍、尉梅丽、莫凤霞、颜燕青、吕明等。现已撤销。

平湖越剧团  前身是大利女子越剧姐妹班,1954年改名为雄壮越剧团。1956年由平湖县委吸收并定名为平湖越剧团。主创人员有:编剧黄世钰,导演蒋愔,作曲朱国柱,舞美设计张汉荣。主要演员有小生吴美华、程妙英,花旦谢小云,老生钱月芳,小丑罗妹妹等。演出了近百个古今剧目,古装戏有《唐伯虎点秋香》、《西厢记》、《双枪陆文龙》、《左维明智断无头案》、《穆桂英挂帅》、《秦楼月》等;现代戏有《山谷春雷》、《徐双喜》、《风雨同路人》、《焦裕禄》等。在上海、江苏 一带有一定影响。

先后担任主要领导的有黄世钰、舒国忠、王庭芝、马勇庭等。剧团于1984年撤销。

德清县越剧团  前身为1933年创办于临安的“鲁家班”,班主鲁伟。该班以演京剧为主,兼演越剧,演员功底扎实,在杭嘉湖平原有一定影响。40年代初,著名越剧演员徐玉 兰曾到该班当过“客师”。1950年1月该班经过民主改革,更名“民生越剧团”。同年7月,参加“德清县戏曲改进会”。1954年9月,德清县政府文教科 派员进团整顿,并定为县基本剧团,改名“德清县曙光越剧团”。1958年更名“德清越剧团”。“文革”中,该团大批艺术骨干转业。1966年与德清县湖剧 团合并,先后改为“红艺文工团”、“县文宣队”,1979年恢复建制。1985年根据中办发〔1985〕20号文件精神,剧团进行全面整顿,保留少数骨干 11人与湖州市越剧团组成联合演出团。1989年主要演员翁荔英调入浙江越剧团后,其余人员安排在县文化系统各单位从事文化工作,剧团正式撤销。

该剧团在嘉兴地区较有影响。主要演员翁荔英1980年参加全省青年演员会演获一等奖,1981年评为浙江省“最佳演员”,为徐玉兰所器重的艺徒之一。郦 秋明1959年参加嘉兴专区会演获演员一等奖、二次获省戏曲观摩演出演员三等奖。史秀芳、郦爱娥、钱爱国在1956、1959年参加嘉兴地区会演分别获演 员二等奖。剧团编剧王家勋创作了《折扁担》、《卧薪尝胆》等剧目;其他创作剧目有《唐伯虎智圆梅花梦》等。

桐乡县越剧团  组建于1955年。原名桐乡新光越剧团。相邻的崇德县有东方红越剧团。1958年两县合并为桐乡县后,仍分团演出。1978年合建桐乡县越剧团。历年主要 领导有俞芬芳、钱文芳、李月英。主要艺术人员有张剑芳、新艳秋、戴志萍、钱之芳、谢素芳、陈志琳、雷月春、鲍菊芬、徐志芳、李月英、熊红霞等。其中优秀青 年小生茅威涛选送浙江小百花越剧团,成一代著名演员。现已撤销。

嘉善县越剧团  组建于1955年。由新艺、五星两个越剧团合并而成,曾称光明越剧团。历年主要领导有励鹏飞、曲世惠、叶仲青。主要艺术人员有章爱华、潘碧虹、俞玉梅、励鹏飞、侯芳奎、徐金宝、张惠明、王跃庭、高遂等。现已撤销。

昌化越剧团  原为上海文华越剧团,1956年支援浙江到天目山区昌化县。团长张湘卿,是出身于高升舞台的小生,曾长期与筱丹桂合作。主要演员有花旦虞忠花、徐桂兰、梁 红玉,小生黄明君、周素琴,老生陈少芳,老旦汤桂凤,小丑筱宝宝等。该团长期活跃于本县深山冷岙,为山区人民演出,并积极辅导农村剧团。1959年冬,由 王天一根据本县真人真事为素材、参照幼素娥同一题材剧本创作和演出的大型现代剧《杨立贝》,参加1960年春嘉兴专区现代剧会演,获创作、演出、导演、舞 美四项奖。相继在浙江省现代戏调演中获广泛好评。1962年冬剧团赴上海汇报演出,《解放日报》、《文汇报》、《新民晚报》刊载多篇文章评论推荐该剧。上海剧协为 该剧演出召开座谈会。上海越剧界人士说:“七年一出《杨立贝》,已非昔日旧‘文华’。”此剧在上海连满126场,观众达12万多人次。后由上海天马电影制 片厂改编拍摄成故事片《血碑》。不久,昌化县撤销,剧团被并入临安县越剧团。

海宁县越剧团  始建于1957年,由联艺、联新两越剧团合并而成。演员有王玉英、邱桂芳、程妙英、陈少卿、徐惠芳、叶笑笑等。“文化大革命”中一度解体,1970年重新 组建(称“文宣队”)。1978年又正名为海宁越剧团,演出《祥林嫂》得到行家和观众的肯定和鼓励。剧团始终坚持“出人、出戏”,自1979年以来共有自 创剧目近20个,如《血溅洞房》、《巡按审母》等戏深受观众的喜爱,成为剧团的保留剧目。1985年以来,已连续七次参加了浙江省戏剧节并获奖。1984 年为恢复女子越剧,招收了一批青年演员充实队伍,阵容整齐,行档齐全,如张学芬、徐美娥、宓永仙、张杭英等演员,曾多次在省戏剧节分别获一、二、三等奖;其中又有5名演员均获得省优秀小百花奖;尹派小生、二级演员张学芬在“日发杯”全国越剧青年演员大奖赛中荣获一等奖。剧团常年巡演于江、浙、沪一 带,1978年以来已先后11次进上海市演出并受好评。此外,剧团坚持常年下乡,深入浙江、江苏的农村演戏,深受农民观众的欢迎。

改市后称海宁市越剧团。团长兼支部书记冯亮,副团长张学芬、钱伟林、陈凤祥,编导兼艺委会主任徐为。

长兴县越剧团  前身为上海长征越剧团。1953年称湖州市万里越剧团。1969年和花鼓戏剧团部分人员组建成立长兴县毛泽东思想文艺宣传队。

1971年在全县相继招收了杨学梅等30名学员(其中4名演奏员)。经培训,排演了《沙家浜》、《龙江颂》等现代京剧。被地区选调参加元旦、春节的拥军慰问团。

1973年初,排演了许胤丰创作的现代戏《彩霞湾》。同年9月被选送到嘉兴地区参加调演后与地区联合组成了代表队。对剧本再度加工提高,于11月代表地区参加省文艺创作节目调演,被评为优秀剧目,留在杭州公演。

1977年5月县委下文,正式成立长兴越剧团(男女合演)。领导有许成才、陈焕英、梁学仁、程美芳。导演梁学仁、作曲张胜超、舞美王剑秋。主要演员有:花旦杨学梅、黄燕萍、赵一涵,小生吴兴国、韩柏新,老生王志坚、莫国富,老旦程美芳,小丑胡忠明。排演了越剧《霓虹灯下的哨兵》,连续演出8个月。

1978年,排演了郑一文创作的现代戏《三千三》。越剧表演艺术家袁雪芬观戏后说:“这个戏抓住了时代的脉博”。《浙江日报》、《光明日报》等相继作了 报道,省、中央广播电台作了转播,省电视台录像播放。该剧还参加了全省建国30周年献礼演出,影响颇大。1982年获中国剧协浙江分会1980年戏剧创作 奖。杨学梅成为后起之秀。

1983年,在全县业余剧团中招收了一部分女演员,由男女合演改为女子越剧。支部书记、团长梁学仁,副团长孙尧 伦、杨学梅。主要小生裴青云,花旦杨学梅。在管理上实行承包制。上演剧目有《三试浪荡子》、《芙蓉仙子》、《游龙飞凤》、《斩皇子》等。1984年5月,在苏州演出《游龙飞凤》达23天,上座率在95%以上,到1984年6月剧团盈余近万元。1985年《恩辱情》参加湖州市第一届戏剧节演出。王美华、叶敏 娥、周秋红等三人获新苗奖。1987年排演《状元恨》参加市第二届戏剧节,获剧本二等奖、演出二等奖、舞美二等奖;杨学梅获演员一等奖,张素钦获演员二等 奖,姚勤芳、丁月琴获演员三等奖。在此期间,主要领导有朱炳坤、袁士民、杨必强、张胜超、杨学梅等。

常演剧目有:《巾帼县令》、《潘金莲》、《状元恨》等。1987年由国家拨款21万余元建造排练厅及宿舍,并购货车一辆,解决了剧团住宿和运输的困难。

1988年5月,排演现代小戏《爱的旋律》等,配合国库券宣传在全县巡回演出。1989年承包人刘利忠曾组成歌舞团演出。

1989年上半年,杨学梅赴上海参加张云霞表演艺术研讨演唱会。嗣后又参加全省中年演员精英大奖赛获优秀演员奖。

1994年2月,剧团并入县百货公司,全体演职员转业从商。杨学梅转业在县文化馆任副馆长,分管群众文化工作。

(作者:未知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