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中国艺术品市场有外热内寒之怪

时间:2011-08-25 20:27:13 来源:网络 点击:0

《中国艺术品市场年度研究报告(2010)》(西沐主笔)数据显示,在过去的一年里,中国艺术品拍卖市场创下了年成交额约586亿元人民币的新纪录,较之2009年225亿元的成交额增幅超过150%,远高于其他经济门类的增幅和涨势。而根据预测,今年的艺术品拍卖市场交易额会轻易突破700亿平台,有望突破1000亿大关。

欧洲艺术博览会发布的最新报告则显示,2010年中国已首次超过英国,成为世界第二大艺术品市场,在全球所占份额为23%。而艺术品拍卖销售额占全球市场比重更是超越美国,跃升至世界第一。

中国艺术品市场,这个既稚嫩又火爆、既年轻又古老的业态,在历经了几十年的历练之后,可以说显示出了其发展的自身优势,活力四射、佳绩倍出,已经成为现代社会精神文明建设中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然而,在异常热闹与繁荣的背后,中国艺术品市场不乏存在这样或那样的不足,其中,最大的是中国艺术品市场体制与体系的严重失范,或者也可以说,中国艺术品市场还未从真正意义上建立起其自身的体制。

体制的缺失,已严重地遏制着中国艺术品市场发展的进程。幸而在国家文化产业不断被提上日程的今天,国家文化软实力不断增强,文化的重要性也被国家高度重视,而中国艺术品市场本身就是文化软实力的核心要素之一。所以,我们还有理由相信,在当下,收藏投资文化也许可以成为弥补中国艺术品市场体制缺失的救命稻草。

1.中国艺术品市场新一轮行情的不断攀升是大势所趋

中国艺术品市场自2006年开始就迅速进入了调整期,只不过不巧的是,屋漏恰逢连阴雨,2008年的一场全球金融风暴又使本已脆弱的中国艺术品市场遭受了重创,从而使中国艺术品市场进入了一个并不漫长的隆冬期,低迷与泡沫共存、冰点与喧嚣相伴。但是,乐观地看,中国艺术品市场中的泡沫与风险是在发展过程中形成与积累的,虽然不可避免,但今天的泡沫有可能会成为明天中国艺术品市场发展的一种基础或过程,今天的风险也许就是明天中国艺术品市场发展的一种新的可能,毕竟发展才是硬道理。

中国艺术品市场的发展,无论其道路如何曲折、复杂、漫长,其发展的大趋势仍是市场行情的不断攀升。关于这一点,我们从2010年秋季拍卖的良好业绩及2011年春季高企的业绩中就可以得到有力的明证。据分析,由于2010年艺术品拍卖的狂飙突进,2011年春拍中,来自于海外知名收藏家的重量级藏品会显得尤为亮眼,因为2010年秋季拍卖惊人的增幅、巨额的资金将众多拍卖行的目光吸引到了中国。而今年春拍的业绩会进一步推动中国艺术品市场发展的浪潮,使全球藏家更进一步关注与积极参与中国艺术品市场、关注北京艺术品市场。

2.中国艺术品市场行情高点运行缺乏体制及相关法规政策的支持,风险因素积累明显

当我们对2011年中国艺术品市场的春拍盛景的时候,仍然不能忘记中国艺术品市场发展的最大瓶颈——缺乏体制及相关法规政策的支持。具体来说,中国艺术品市场体制的缺失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

①画廊主体地位缺失。一方面画廊缺少能力通过宣传、运作来包装艺术家,另一方面,艺术家成名后又大多将画廊一脚踢开。画廊的作用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与发挥。

②资本体制缺失。由于人们对资本怀有极大的偏见,资本与艺术品市场的发展还是两条平行线,难有交集。

③财政体制仍有障碍。国家对文化艺术领域的发展重视得不够,在财政分配上,对物质性生产领域投拨款较多,对精神性生产领域投入较少。

④价格机制不完善。对艺术作品的蓄意炒作和抬高酿成了价格泡沫,尽管各种指数体系已经酝酿和形成,但艺术品价格依然无法得到有效调节。

⑤收入分配关系尚未理顺。艺术家的一件作品就可在拍卖行的推动下令其“一夜暴富”,而靠评论文字为生的批评家却依靠微薄的稿费存活。

⑥信用体制严重滞后。赝品的层出不穷困扰着一大批投资、收藏者,加之缺乏维护信用秩序的处罚制度,加剧了信用体制的缺失。

⑦破除垄断的体制滞后。老藏家利用已有的人脉关系进行垄断和私下交易,使得新收藏家不得不靠拉关系、找人脉、寻经验去获利。中国艺术品市场在相关法规政策上的缺失主要表现在市场理论研究者对中国艺术品市场法规及政策的研究非常肤浅与零散。

当下,中国艺术品市场在法规及政策方面主要表现在:

①对于艺术作品的真伪没有专业的把关政策及惩罚法律,导致造假、售假、拍假正朝着集团化、产销一体化、经营网络化的方向发展。

②对于市场交易没有一个规范的政策,对盛行的私下交易缺乏管束法规,导致偷税漏税及市场秩序和游戏规则遭到破坏、定价的公正性受到影响。

③对于专家体系的组建没有严格的规定性政策,导致专家权威的消减和经验体系的消失。造假集团的高科技手段及孔方老兄的诱惑冲破了专家的专业知识底线和道德底线,使评估、鉴定程序混乱不堪,而这一切其实都源于不仅是法律政策的缺位,而且主要是《程序法》的缺位。

可以说,中国艺术品市场这种体制与相关法规政策的缺失已经造成了严重的市场失范,并且积聚了大量的风险,这也是中国艺术品市场始终未能走向可持续健康发展期的根本原因。

3.在体制及相关法规政策无法取得重大突破时,收藏及投资文化的建设就显得尤为重要

中国艺术品市场的快速发展已经到了需要体制及相关法规政策来规范与导向的地步了,错过了这一时期,不仅会导致中国艺术品市场发展会遇到更大的困难,甚至还会殃及国家文化利益与文化安全。但是,现实的发展境况总是令人感到不容乐观。

实际上,中国艺术品市场要想在短期内迅速取得体制及相关法规政策上的重大突破,确实是困难很大。因为,一方面,中国艺术品市场的起步与发展本来就没有规范与厚实的底子;另一方面,中国艺术品市场又在薄弱甚至是一开始就是混乱的底子上发展了几十年,那么,其所积累的问题就不可能一夜之间得以解决。

但是,令人欣慰的是,中国艺术品市场中的理论研究者对中国艺术品市场中的收藏鉴赏研究形成了一些相对的优势,并出现了一些流派及相应的经验。在这些理论的启迪与感悟下,收藏鉴赏领域形成了较为独特的教育方式,培养了不少人材,为中国艺术品市场的发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在这样的背景之下,我们似乎可以以另一种方式来扭转中国艺术品市场发展的逆势,推动中国艺术品市场的向前发展,即与时俱进,建设先进收藏投资文化。

实际上,随着中国艺术品市场的转型,新时代的开启以及收藏规模与参与人数的不断扩展,中国艺术品市场也从早期的家有“利器”不可示人的把玩秘玩阶段,逐步经历的就是资本的收藏阶段、艺术品投资的专家+投资阶段,亦即顾问+投资阶段,最终强化了艺术品的投资功用,以及资本对中国艺术品市场的杠杆作用不断得到发挥的资本时代阶段。在这个崭新的历史阶段,以新的价值构建为核心的中国艺术品市场收藏文化及投资文化已经不断地形成与发展了。

也就是说,收藏与投资艺术品正在由雅好研究、鉴赏投资逐步成为新兴的文化潮流与时尚,文化成为新的品牌资源。在纽约、日内瓦、北京等国内外各种艺术品拍卖会上,中国企业家抽身商界,将投资眼光锁定在艺术品上,于是,老一辈藏家正逐渐淡出,而机构与投资者正成为收藏的主力。这表面上是一次寻常的购买力及参与群体的新陈代谢,实质反映的是收藏及投资文化价值判断的变化与确立。

4.收藏及投资文化建设的关键是培育价值建构意识与风险控制意识

对艺术品的收藏与投资贵在“高、精、尖、新”,但是,当下的中国艺术品市场是一个鱼龙混杂的市场,赝品与精品同时存在于市场之中,令人感到真伪难辨。在这种状态下,建设先进的收藏投资文化其关键就是要藏家及投资者培育价值建构意识与风险控制意识。

在价值建构意识方面,藏家及投资者要从艺术品的物理价值、艺术价值、文化价值、历史价值、市场价值五个方面来全面考量艺术品。物理价值主要包含作品的材质和创作作品所采用的基础材料。艺术价值最为关键地体现在具有审美价值的特质,具有精神审美消费所应有的使用价值特质,具有学术层面上的价值特质,如语言、技术及其表现手法所体现出的探索性与独创性等。

对文化价值的考察,藏家及投资者要更多地关注文化精神与文化立场、文化表现与文化形式、文化趣味与文化格调、文化背景的展现与表现。研究艺术品的历史价值,藏家及投资者要更多地关注时空层面上的历史承载,艺术作品所表现出的历史性,如题材、主题及手法等,历史感的审美体现。关于艺术品市场价值的研究,藏家与投资者应重点考察市场定位与市场价值,要过多地关注市场价值认知的形成机制,市场价格及其表现的多样性,非市场化因素所形成的各种异化与泛化现象及状态。

在风险控制方面,藏家及投资者主要是要秉承多看、多学习、多比较,多了解文化传统的原则,在艺术品收藏及投资方面的知识上做足功课,面对艺术品不要急于出手,尤其是年轻的藏家及投资者,更要多向富有经验与眼力独到的老藏家及投资者虚心求教,在选择投资品时要进行严格的筛选与把关,必要时要请权威的专家掌眼。

此外,对于艺术品的投资周期要以中长期投资为主,避免进行短期投资,因为艺术品投资和其他的物质化的商品投资是不同的,有其自身的规律。艺术品价值的建构过程及其价值的形成与发现就要比其他投资需要更长时间。当然,只有是投资,就存在风险与失误,但是,重要的是,藏家及投资者要在投资失误之后,要懂得及时退出,避免遭受更大的损失。

5.收藏投资文化建设任重道远

先进收藏投资文化的建设是中国艺术品市场发展乃至中国文化发展的大势所趋,但是,从当前的境况来看,收藏及投资文化建设的成效与我们的期待还存在很大的距离,其原因主要有二:

第一,国家有关部门对文化艺术的发展与建设还有待加强,艺术品市场的发展仍基本停留在民间的自发推动阶段。尽管自改革开放之后,国家就呼吁物质文明建设与精神文明建设两手抓,两手都要硬,但是,迄今为止,经济建设仍是国家的主要战略任务,投向文化艺术发展方面精力及资金有限。在这种形势下,艺术品市场的发展更多的是依赖于民间的力量,还未进入国家的文化发展规划层面。

第二,功利化与浮躁的社会中,人们的审美情趣世俗化,人类的精神与心灵空虚化趋势明显,从而导致更多伪艺术的产生。在快节奏的社会中,人们在物质饱和之外急欲寻求填补精神空虚的方式,于是,种种荒谬、怪诞的行为也不断出现,而艺术也未能逃脱此牵连。

在当下社会,物质发展越是丰富,艺术更多地成为一种玩闹、一种视觉的刺激、一种快感的享受、一种一夜暴富的工具,于是,肉感欲滴、丝毛毕现的写真艺术大受人们追捧,恶搞、低俗的伪艺术大受欢迎,而提高人们审美修养、传承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艺术反而无法立足。所以,艺术家为了赚取不菲的利润,抛弃了艺术良心与艺术道德,竭力创作迎合大众低级趣味的作品,市场中虚假的泡沫越来越大,指鹿为马的炒作越来越盛行,真正艺术的含金量却越来越匮乏。

艺术不仅被严重地人为经济化、商品化,就连艺术的精神家园也遭到了不断摧毁。在这种令人痛心的窘况之下,又何来文化可言?在这种状况下,一切所谓的收藏投资文化,都只不过是对艺术品市场进行掠夺者、践踏者们所高举的道貌岸然招牌而已。这种状况必须尽快扭转,同时也是我们建设先进收藏投资文化的契机。

“我的包袱很重,我的肩膀很痛,我的眼光很高,我的力量很小。”多年前郑智化的这首老歌,以最佳的拟人化方式描述了当下的中国艺术品市场的状况。当然,中国艺术品收藏投资文化的建设虽然能够弥补中国艺术品市场体制的缺失,推动其发展,但又不是万能的。换句话来讲,其发挥作用的基础是有前提的,其中,诚信体系的建设与信息的对称共享的程度是极为重要的。在这里,文化再重要,在目前看来只是艺术品市场的“表”,而市场体制及体系才是真正的“本”。所以,我今天讨论这一话题,就是想在难以改变的现实面前,找到一种带有建设性的办法,尽管这一办法无法治本,尽管这一办法不能解决所有问题。我们一直在努力。

西沐:中国艺术品市场研究院副院长、研究员,文化部文化市场发展中心研究员,文化部《中国艺术品市场白皮书》主笔、统筹人,上海大学特聘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