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雅唐艺术论坛 首页 书法 砚边小语 查看内容

砚边琐语

2008-5-30 13:00| 发布者: 李艺| 查看: 440| 评论: 0

摘要: 今书法创作颇流行“制作”之风,与传统书法的“自然”表现迥然不同,尽管少数成功的作品对视觉的冲击力颇强,但于古代书法大家的经典之作相比,在其艺术内涵上不可同日而语。艺术当随时代,此言不差。可是,书法艺术固有的规律应该遵循并发扬光大,漠视

今书法创作颇流行“制作”之风,与传统书法的“自然”表现迥然不同,尽管少数成功的作品对视觉的冲击力颇强,但于古代书法大家的经典之作相比,在其艺术内涵上不可同日而语。艺术当随时代,此言不差。可是,书法艺术固有的规律应该遵循并发扬光大,漠视传统,一味求新、求奇,或满足于眩人眼目的外表花哨,终归是浮躁、浅薄之举,更有甚者,陷入古人所谓“巧涉丹青,工亏翰墨”的险途而不自知。

学习书法不能死临帖,徒有其形,而毫无生气可言。天长日久,匠气养成,俗气入骨,其学书寿命将尽矣。临帖之余,应注重读帖,更应多加思考,如此方能在“求形”之外。还能把握“神采”的妙处。

当代书法作品,在表现形式上极尽变形、夸张之能事,可谓“丑态百出”。欣赏者,赞不绝口;反对者,深恶痛绝。究其原因与各自所持的书法理念有关,书法需要创新,更需要反映时代的精神,但这种创新应该建立在博大精深的传统基础之上,因为书法是我国特有的古老艺术品种,简单地强调书法的“创新”或“现代性”,割裂传统、甚至仇视传统,盲目地效仿西方现代派的艺术处理手段,并不能完全适合中国书法的发展。当然观念僵化,唯古人是尊,更不是当代书法发展的出路。

书法创作能否成功,关键取决于作者能否保持一种“自由”的心态,有很多作者平时临池非常勤奋,也具备一定的书写技能,能比较从容地临摹各种名家碑帖,然而,一旦进入创作,却显得缩手缩脚,不能尽其平时水平之一半,究其原因,主要是丧失自我,心理负担过重,即满脑子的名家法帖,使得自己在提笔挥运之际,没有去想如何去更好地表现自己对作品的理解,而是想着如何使自己的书写与名家法帖保持一致,结果造成创作心理的不专一,同时也陷入困惑、焦躁、烦乱的情绪中不能自拔,大大干扰了正常水平的发挥。其实,人们追求艺术的目的,就是要通过艺术表现自我,如果甘守于他人门下而不想着自立门户,一辈了仰人鼻息,为艺有何用?书法上被人讥为“书奴”者,便是这种人的样板。

在篆刻创作中,大家常能以刀求笔味,成功的作品别具情韵,峻利的刀锋化为墨气氤氲的笔线,这是不同艺术之间相互化生。相得益彰的范例。在书法创作中,魏碑的写法中常有以笔求刀味的情况,写得好的,能表现出碑的雄壮、强悍而不失笔的风情万种,写得不好时,徒具刀的单调,不见笔的生动。可见不同艺术之间的借鉴和吸收,重在神的融合,而不仅仅在形的拚凑上。

就单个汉字安排之巧、一组汉字布局之妙,无过于篆刻。好的篆刻作品真正达到了“密处不透风,疏处可走马”的艺术效果。书法创作应该汲取篆刻对汉字的艺术处理,如夸张、变形、假借、穿插、避让等手法的运用,丰富书法创作的表现手法。同时,还应深刻地领悟高明的篆刻家,将各种表现手法巧妙、和谐地统一于个人风格的智慧,否则,只能是多种表现形式的生硬拚凑、粗俗杂陈。与追求艺术之美背道而驰

我所处的小县城曾以贫困闻名全国。近年来,在书画收藏方面行情看好,名家字画动辄数百元或上千元争购不衰。过去只能仰见其名难见其人的书画名家大腕争相趋来,让僻壤小城百姓、特别是对在黑暗中摸索终不见光明的书法爱好者大开眼界,即亲睹名家风采,又饱览书画墨宝,真是三生有幸,其乐何极!

最初,只要一听到有哪位名家大驾光临,与其他人一样,自己也趋之若骛,甚至不惜耽误正常的工作,一睹为快,唯恐错失良机,终生遗憾。可是,后来发现名家大腕来的更多了,甚至到了一个刚来,另一个接踵而至;一个尚未收拾行囊,另一个已经铺纸挥写的程度。俗话说:见多不怪。如此众多的名家大腕隔三岔五云集小县城,竟有点目不暇接,终生倦怠,热情也不像开始那样高涨,去的次数渐渐少了。

其实自己少去的原因还有一层,因为这与自己的私心有关,说出来唯恐对名家不恭,可是转而一想,名家在未成名成家之前,大概也有与我辈同样的心理体验,何况名家之所以为名家,有着与常人不同的胸襟与气度,不以我辈小肚鸡肠的妄加揣测而怨之恨之。不知名家大腕知否?很多次象众星拱月般围绕在你们周围的人中,有不少象我一样的书法爱好者,你们的到来使我们获得了亲眼目睹和亲身感受当代高水平书法艺术的良机,我们满怀虔诚而兴奋的心情,一次次地来到你们面前,目不转睛地盯着你们挥运笔毫的一招一式,渴望从中学到临写书法的真正诀窍,我们更渴望从你们谈笑风生的言语中,听到有关书法的精辟之论,甚至我们深深体谅你们的苦衷,不带习作讨教,以免干扰了你们的创作。我们只想从你们无意的言行流露中,获得从书本上得不到的书法知识。然而,我们失望了,尽管你们没有象古代的有些书家一样写字时以袖遮笔,还能公开、坦然地潇洒挥写,使我们看到了各种笔法的奇妙。因为你们完全是商人角色的面孔,看不到艺术长期浸染的淳雅之气,我们听到你们说得最多的话是金额的多少或索求者的姓名,恕人不敬,你们的大作更令人失望,也许小县城的收藏者只配如此水平的作品,也许我等孤陋寡闻不识大作高深也未可知,总之,我们看到的大作与你们经常在书法报刊、杂志所讲的完全不是一回事,这却是事实。

为什么书画名家的作品、乃至二、三流的草率之作,能够成为商品,大赚其钱?原很简单:无外乎在一个“名”字。在当今社会“名”与“利”堪称相映成辉、相得益彰。只要名声在外,你便有了一笔无形资产,一旦时机成熟,你就可以兑换成现金。所以,现代人对“名”的追求无所不用其极,古人所谓的“名至实归”,已成为人们要求现代名人的一种理想。现代所谓的“名人”,如果以其“实”去衡量,真可谓鱼龙混杂,泥沙俱下,难辨真伪。有因实至者,但也有不少因盗、因夺、因炒、因买等等花样手段而得者,一朝成“名人”便有利可图,这是老百姓对现代名人的普遍看法,也是“名人”孜孜以求的宗旨。

艺术商品化,商品艺术化,可以说概括了当代艺术界一种普遍趋向,这与是市场经济的必然产物,也是艺术家摆脱象牙塔的真正动力。但是,艺术自有其独立于物象之上的高贵品质,艺术一旦过于迎合世俗欲望,将会导致艺术的堕落和鄙俗。

现代有些书法评论,没有评论所应有的基本品格,信口开合,毫无标准可言。说一个人的书法好,可以说到直逼王羲之,甚至王羲之也有不及处;说一个人的书法有问题(如有些无保作者的作品),他可以百般挑刺,无一是处,你写得粗,他说你缺少细,你写得细,他说你缺少粗,你写得规范,他说你缺少变化,你写得富于变化,他又说你缺少规范。总之,这些人的评论就是爱走极端,好话说尽,不好的话也说绝,颇有种爱憎分明,势不两立的意味。其实,他们心里很清楚,那些洋洋洒洒的所谓评论员文章,只不过是闭着眼睛所说的一派瞎话而已,他们对自己褒的,或贬的都没有去认真分析和研究,仅凭从书本上学到的陈词滥调自由发挥,图个虚名,赚几个稿费罢了。

篆刻家是十分注重章法经营的,方寸之内,极尽奇妙变化于其中,真正做到了“密处不透风”、“疏处可走马“的程度。如果书法创作能积极汲取篆刻中对章法的巧妙构思,书法作品的艺术的可视性将会大有改观,综观名家名作,尽管其艺术之美是多种多样的,但就章法而言,莫不风采焕然,满目生辉,令人流连忘返,美不胜收。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最新评论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雅唐艺术网

GMT+8, 2024-4-19 13:43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