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两晋南北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大动荡时期,南北制瓷业的发展也 不平衡。在比较安定的南方,以浙江早期越窑为中心,继承并发展了东汉青瓷的成就,这些青瓷习惯上被称为"六朝青瓷"。北方则由于连年战乱影响,瓷器的生产 起步较晚,直到6世纪初期的墓葬中才有随葬青瓷发现,但晚期的墓葬中却出现了白瓷。 青瓷水注 三国 长江三角洲地区有着丰富的瓷土,在东汉中晚期,这里的瓷器烧制工艺已基本成熟,至三国时期更有提高,并大量生产。这件蛙式青瓷水注,造型生动形象,釉色匀称,显示了当时高水平的烧瓷技术。 青釉莲瓣纹盖罐 南朝 高28厘米 直口,短颈,颈最大处偏下,平底。肩部置6个桥形纽,前后两对,左右各1个。盖面略鼓,盖纽作长方形,中有一小圆孔。此罐腹部和盖面剔刻双重莲瓣纹,莲瓣上覆下仰。此盖罐为越窑系产品。 青釉莲花碗 南朝 直径14.5厘米 此碗敞口,深腹,假圈足,胎体上薄下厚。外壁饰双层莲瓣纹。假圈足也称饼形足,即看似圈足实际是平底,底足一般无釉,直接放在窑具上烧成。器物下部厚重,是为了防止烧窑时坍塌。早期瓷器造型是由当时的工艺水平决定的。 青瓷双流鸡首壶 南北朝 盘口外侈,束腰,长颈,圆肩,深腹,底略凹。肩前端向上直伸,并排两个长颈鸡首形流,鸡首顶部有高冠,圆目凸 起,作昂首啼鸣状,后端为并排两个曲圆形柄。上端龙首与盘口衔接,龙首双目前视,作饮水状。下端与肩相连。柄上端略细,下端略粗,肩左右两侧各有1个桥形 纽。施青色釉,有细小冰裂纹。此器造型精美生动,为当时常用的水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