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雅唐艺术论坛 首页 绘画 其他 查看内容

当代艺术之禅境佛心(六)——至上主义大师马列维奇

2016-10-20 15:20| 发布者: yanli| 查看: 660| 评论: 0

摘要: 当代艺术之禅境佛心(六)至上主义大师马列维奇 文章导读 卡西米尔马列维奇(Kazimir Malevich,1878~1935)作为俄国前卫艺术的先锋人物,他是至上主义运动的创始者,是俄国反叛传统艺术的开山人。1935 年 5月15日卒于列宁格勒。他的至上主义抽象绘画,预示了西方抽象艺术

卡西米尔·马列维奇(Kazimir Malevich,1878~1935)作为俄国前卫艺术的先锋人物,他是至上主义运动的创始者,是俄国反叛传统艺术的开山人。早期作品寻求变形和稚拙的美,反映了前30年的西方绘画从印象主义直到未来主义的演变过程。后来马列维奇接受了来自西方的艺术教育,作品具有立体主义和未来主义的特色。曾参与起草俄国未来主义艺术家宣言。1935 年 5月15日卒于列宁格勒 (今圣彼得堡 )。他的“至上主义”抽象绘画,预示了西方抽象艺术的发展趋势,对构成主义、极少主义以及后来的达达主义都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马列维奇简介

卡西米尔·马列维奇1878年出生在俄国基辅一个糖厂工人家庭,从小他受到的教育不多,但他热爱绘画。1904年,26岁的马列维奇前往莫斯科寻求发展,并被莫斯科绘画雕塑建筑学院录取。1907年,马列维奇29岁,他的作品首次在莫斯科艺术家联展——“蓝玫瑰花环”中出现,参展者包括后来的抽象主义绘画之父——康定斯基。马列维奇参加了由“红方块王子”组织的展览,并受到成员们对艺术新形势探索精神的感召,也对法国印象主义大师塞尚提出的观点产生了兴趣。塞尚认为:一切形体都是“由柱体、球体和锥体”等几种基本形体组合成的,这些为马列维奇在之后创作的“立体民族风情”系列打下了基础。

001.jpg

自画像 1908-1910

创作背景

1917年俄国经历了“十月革命”,俄国人民对于推翻传统旧制度的急切心理,加快了俄国前卫艺术流派的孵出,与当时的反传统的政治革命精神相符。在时代的大潮下马列维奇反传统的艺术与这股政治革命精神相吻合。在受到红色革命的影响下,马列维奇创作了纯粹红色方块的作品,后来他的事业日渐走向高峰,马列维奇以白色方块来突出表现艺术至上的情感,他将内心的情感以几何的理性的形式表达,创作的三个不同时期也很好的反映了当时的社会背景与作者心境。


##########NextPage##########

作品

马列维奇的至上主义邀请观众实践一场视觉与心理的极限体验,他的创作分为三个时期:黑色至上、红色至上、白色至上。马列维奇的作品亦被称作“单色画”或者“零绘画”。在俄国革命的背景下,马列维奇的艺术实践不合时宜。他曾被弗拉·基米尔和亚历山大·罗钦科强烈批判,他们认为此种用艺术作为生化精神的探索行为,是重返资产阶级姿态的、反动的。无论如何,马列维奇于艺术史开辟了新领域。单色画的谜语继续向艺术界发问。

其三个时期的艺术形式中“黑色方块”是最为纯粹的至上主义代表作品,带给了马列维奇事业的顶峰。此后他停止了艺术的实践,直到1930年又再一次拿起画笔。至上主义彻底抛弃了绘画的语义性及描述性成份,也抛弃了画面对于三度空间的呈现。那些平面的几何形,不具有丝毫的体积感和深度感。

“模仿性的艺术必须被摧毁,就如同消灭帝国主义军队一样。”——马列维奇

47028295t9328a60924f2&690.jpg

在马列维奇的作品中,自由的几何图形,在视觉上给人以旋转或者离心的错觉。马列维奇绘画中的表现性特质,也是蒙德里安那种冰冷的、中性的抽象画所不具有的。对马列维奇来说,一个方形本身就具有一种独特的表现性个性,一切具有自身表现性特点的要素统统要排除在绘画之外,构图的全部重点是不带任何感情因素的直角系统。

376217_1345997754m7w5-2.jpg

《雪后的小村之晨》(1912年)

马列维奇的绘画大致经历了两个阶段:1911-1913年期间的“立体民族风情”与1913-1920年的至上主义风格时期。在第一个阶段中以《雪后的小村之晨》(1912年)、《割草人》(1911~1913年)最具有代表性。

早期对“立体民族风情”的探索,使马列维奇对几何形产生了更大的兴趣,随后的俄国政治矛盾加深,在俄国前卫派艺术家当中出现更多红色思想主题的作品。马列维奇此时也开始了大胆尝试。至上时期他彻底抛弃了绘画中所有的具象形式,至上风格得以真正开启。


##########NextPage##########

探析至上主义

我们将马列维奇的至上主义风格特征规为两类:

一、以方块为主的艺术表现手法。

方形、圆形和三角形在近几十年来是许多抽象绘画的基本要素,但是马列维奇对其的探索是别具匠心独一无二的。

二、以抽象表现形式来表达内在情感。至上主义的抽象表现与另两位同时期的抽象绘画大师康定斯基和蒙德里安有所不同,康定斯基(Wassily Kandinsky,1866~1944)的“热抽象”注重艺术创作中艺术家内心情感的自我表现;而蒙德里安(Piet Mondrian,1872~1944)的“冷抽象”则注重用理智求得艺术中的平衡感,忽略内在情感表现。马列维奇的至上主义风格是集康定斯基的内在情感和蒙德里安的外在理性于一身,创造出以外在的理性表达内心的情感与感性特殊艺术形式。

20151116052151464.jpg

黑色至上主义

1913年,马列维奇画出了著名的《白底上的黑色方块》,这是至上主义的第一件作品,标志着至上主义的诞生。马列维奇在一张白纸上用直尺画上一个正方形,再用铅笔将之均匀涂黑。这一极其简约的几何抽象画,1915年对马列维奇来说是至关重要的一年,他在彼得格勒的《0、10画展》展出,引起极大轰动。当时的评论家纷纷感叹:“我们所钟爱的一切都失去了……我们面前,除了一个白底上的黑方块以外一无所有!”马列维奇将它挂在展厅墙壁相交的一角,遵循旧式俄罗斯家庭挂圣像的方法,这表达了马列维奇对传统挑战到底的决心。马列维奇将此作品并非看作简单的空洞的方形,正式它科学的经过考量与沉淀的空无一物,恰是它充实之处,其对于艺术史的发展有着深远意义。

0005.jpg

“0,10”画展上的《白底上的黑方块》1915年

马列维奇认为,人们长期习惯于观看具体的自然物象,并未理解艺术品的真正价值所在。在他看来,“拉斐尔、鲁本斯、伦勃朗等人的绘画,对于批评家和公众来说已变得只不过是无数’物体’的团块,这个团块掩盖了这些画的真正价值,即产生它们的感情。“倘若能够抽走这些大师作品中所表现的感情——亦即它们真正的艺术价值所在——把它藏起来,那么公众、批评家和艺术学者连想都不会去想它。”(马列维奇着,邹春梅译:《至上主义》,《世界美术》1990年第1期,第7页。)这幅作品是马列维奇表达非客观感情的第一种形式。方块代表情感,白底代表超越此情感的空间。在马列维奇的作品里艺术得以永生,并被赋予了革命性意义。

此后,马列维奇进一步发展出至上主义绘画的一整套语言体系。他用圆形、方形、三角形、十字交叉作为基本元素加之运用简单明快的颜色而创作出许多新作。1918年,经过一个复杂过渡时期后,他的创作回归简化,达到至简的巅峰。马列维奇于1920年对至上主义的发展作了总结:“按照黑色、红色和白色方块的数量,至上主义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即黑色时期、红色时期和白色时期。”

对于马列维奇艺术的基本思想,他有过这样的表述:“对于至上主义者而言,客观世界的视觉现象本身是无意义的,有意义的东西是感情。”也就是说至上主义是建立在感性情感之上的极致理性,拒绝具象表达,马列维奇将反传统进行到底,将早期立体民族风情中的民族意象风格抽离,只依靠几何形状进行创作,正方形的黑色方块被作为整幅作品的视觉中心点,大面积地置于白色背景的正中心,这也成就了马列维奇的艺术作品从立体几何到平面几何的蜕变,特别是从不规则几何形到规则方形的演进


##########NextPage##########

红色至上主义

1917年前后,俄国十月革命期间,社会剧烈变革,催生了一批前卫艺术家的艺术创新,建立了“左翼艺术家联盟”,也是迎合社会大背景的需要,马列维奇亦投身于革命的热潮中。此时的俄国社会将革命精神注入了马列维奇的作品当中,成就了这位伟大的艺术家。马列维奇的黑色方块是至上主义艺术成果的初探,是真实情感的外在抽象性的初次流露,在1917年前后创作的《至上主义构图》、《充满活力的至上主义》等作品,则是炙热的革命情感迸发的体现。

0006.jpg

白色至上主义

马列维奇认为的艺术是一只策动社会前进的皮鞭,艺术具有视觉以外的政治力量,他曾写过许多关于白色至上主义的理解,其中有一段:如果我们在谁爷爷的车库里发现这样一幅画,你问爷爷“这是什么”?答曰:我又一些钛画,一些类白色的图画,我会感觉一个方形里嵌着另一个方形。但是如果突然某个代表他们时代声音的人通过绘画发出这种声音,这就是有意义的,并不是因为技术手法的高超,而是因为它所发出的那个时代的社会声音让它有了重要性,这也就是为什么这幅作品超越了他的美学或他的技巧。

0007.jpg

《白底上的白方块》1918年

1918年,马列维奇对于至上主义的探索进入一个新阶段。作品《白底上的白方块》和《白上之白》宣布了白色时期的到来。这也体现了其情感与理性的完美结合达到顶点。《白底上的白方块》这幅作品在1919年的“第10届国家展——“非具象创作与至上主义”白色系列美术展览上展出,马列维奇在展出的目录上写道:“游泳吧!自由的白色大海,无边无际即将展现在你的眼前。”这次展览以后马列维奇又出版了一本名叫《论艺术的新体系》的著作,其中他对白色系列进行了自己的阐述:“我已冲破蓝色格局的黑色而进入白色,在我们面前是白色的、畅通的太空,是一个没有终极的世界。”白色方块的出现是对黑色时期和红色时期的进一步深化探索。从黑色至上、红色至上到白色至上,这三个时期的作品均是以平面方块构成为基本形,以单一的方形来演绎内在情感的外在理性流露,马列维奇创作的这种新形式为抽象艺术开创了一个新的探索思路。


##########NextPage##########

1919年,马列维奇曾受到马克·夏加尔的邀请,到维杰布斯克艺术学校任教,由于马列维奇善于演讲和交际,他的至上主义风格很快得到传播,并吸引了一大批的学生和敬仰者。但是马列维奇与夏加尔之间对现代艺术风格观点上的分歧等等,维杰布斯克艺术学校内部产生了艺术风格的分化。夏加尔的艺术风格趋向于明亮、饱含丰富情感,这些都与马列维奇的几何的外在的理性抽象风格截然不同,矛盾日趋激烈,不同派别的师生之间认同度日趋加深,迫使夏加尔离开了这所他一手建立起来的学校。此时期马列维奇走向了他在俄国艺术界的巅峰,俄国政府对其大力支持,他的风格延伸到了街头的宣传海报、瓷器的图案设计以及服装、舞台背景设计等诸多方面。

47028295t9328a6acdea3&690.jpg

卡西米尔·马列维奇的至上主义于俄国于艺术史可谓独树一帜,他风格的成型与当时俄国社会大背景有密不可分的联系。在西方艺术界,马列维奇是抽象艺术开拓者,对后来的艺术或者设计领域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最新评论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雅唐艺术网

GMT+8, 2025-10-14 10:58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