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剧行当 京剧的行当:就是角色的分类,主要是根据剧中人物的性别、年龄、身份、地位、性格、气质等划分的,分为生、旦、净、丑四大类。 生行是扮演男性角色的一种行当,其中包括 老生:主要扮演帝王及儒雅文弱的中老年人。小生:主要扮演年青英俊的男性角色。武生:主要扮演的勇猛战将或是绿林英雄。红生:专指勾红色脸谱的老生。娃娃 生:剧中的儿童的角色等几大类。除去红生和勾脸(即在脸上画有脸谱)的武生以外,一般的生行都是素脸的,即扮相都是比较洁净俊美的。 旦行是扮演各种不同年龄,不同性格、不同身份的角色。旦行分为青衣:端庄娴雅的女子。花旦:天真活泼的少女或性格泼辣的少妇。武旦:扮演精通武艺的角色。老旦:老年妇女。彩旦:滑稽诙谐的喜剧性人物。花衫:熔青衣、花旦、武旦、刀马旦于一炉的全才演员称为花衫等。 净行俗称花脸,又叫花面。一般都是扮演男性角色。净行可分为铜锤花脸(正净):庄严凝重的忠臣良将。架子花脸(副净):绿林草莽英雄或权臣奸相等。武净:悍战将或神话中的灵仙妖怪等。二花脸:扮演一些穷凶极恶之徒。 丑行又叫小花脸、三花脸。包括文丑:伶俐风趣或阴险狡黠的角色。武丑:精明干练而风趣幽默的豪杰义士。 ##########NextPage########## 京剧乐器 京剧的乐器分管弦乐和打击乐两部分。管弦乐有胡琴、二胡、月琴、弦子、笛子、笙、唢呐、海笛,以伴奏歌唱为主,但也有时用来衬托表演动作。管弦乐以胡琴、笛子为主要乐器。打击乐有板、单皮鼓、堂鼓、大锣、小锣、铙钹、齐钹、撞钟、云锣、镲锅、梆子等。它们主要用来衬托演员的舞蹈动作,特别是能烘托、渲染武打时的气氛。其中以板和单皮鼓、大锣、小锣为主要乐器。 京胡:拉弦乐器。胡琴的一种,主要用于京剧伴奏。形似二胡而较小,琴筒竹子做成,直径约5厘米,一端蒙以蛇皮,张弦二根,按五度关系定弦。奏时使马尾弓擦弦而发音,其音刚劲嘹亮。是京剧管弦乐伴奏中的主乐器。 二胡:拉弦乐器。胡琴的一种,比京胡大,琴筒木制或竹制,直径约8--9厘米,一端蒙以蟒皮或蛇皮,琴杆上有二轸,张弦二根,按五度关系定弦。原来京剧不用,由梅兰芳与徐兰沅、王少卿等创始,在京剧青衣唱腔的伴奏中增添了二胡,现在广泛沿用。 ##########NextPage##########
人物服饰 京剧的服装制作极为讲究,采用上等绸缎,用金、银及各色丝线手工绣制。大致可以分成六大类: 长袍类:也可叫袍服类,包括蟒,帔,褶子,开氅,箭衣,以至斗篷,长背心,旗袍等。 短衣类:包括短衣裳,短褂子,裤子,裙子等。 铠甲类:古代作战时,战士穿的铠甲,在京剧舞台上叫做靠,可分为硬靠、软靠和改良靠。 盔帽类:盔帽就是戴的帽子,可分为盔、冠、帽、巾,总称为盔头。 靴鞋类:只有靴鞋两种。 辅助服装类:包括水袖、翎子、靠旗以及穿在里面的胖袄和系在身上的腰带等。
玉带:穿蟒或官衣时,腰间围玉带,男女都一样,这是明代以前就流行的服制。制作方法用硬带镶玉若干块,与真的玉带差不多。 帔:常礼服性质的服装,男女都用,式样是大领、对襟带水袖,缎地绣各种图案,如团龙、团鹤、团凤、花鸟等等,也有素帔,老年人穿香色,或蓝色,中年人穿红色、蓝色,少年人穿红色、粉色。女子的帔,大致相同,惟尺寸稍短小,只过膝而已,《奇双会》的赵宠、桂枝均穿帔。 开氅:武官的常礼服,有时大臣也穿,其颜色的区别与铠靠大致相同。式样是大领、大襟带水袖,缎地绣图案,《将相和》廉颇,《宇宙峰》赵高均穿开氅。 箭衣:轻便的战斗服装,有时皇帝或武将在行军中也穿。样式是小领、大襟、纽绊、窄袖带马蹄袖,有缎地绣花,也有素色。常外加马褂,这和古代所谓"胡服骑射"的服装有渊源关系。 褶子:一般男女的便服,有绣花或素色的区别,大领、大襟带水袖。《秦香莲》中的秦香莲穿素褶,《游园惊梦》的杜丽娘穿花褶,《拾玉镯》的傅朋穿花褶,《金山寺》的许仙则穿素褶子。 斗篷:在军中或行路时御寒用的服装,小领,绕身一围,无袖,男子多用大红素缎,女子则可用各种颜色,上绣图案,如《别姬》中虞姬,《游园惊梦》的杜丽娘所穿。
茶衣和老斗衣:古代劳动人民所穿的衣服,前者是短衣,后者是长衣。样子是大领、大襟带水袖。质料用布质或绸质,不绣花,茶衣一般颜色是蓝色、褐色、米色,腰里系腰包。老斗衣是米黄色,别有一种淳朴、简洁之美。 袄裤:原是清代中叶流行的服装,这种服装很适合花旦这门角色的表演,就被采用做戏装。立领、大襟、纽绊、秃袖(无水袖露手),颜色图案各种都有区别也不甚严格。式样常常因时代变化,吸收当时社会妇女服装,予以加工,《拾玉镯》中孙玉姣穿袄裤。 古装:是梅兰芳编演《嫦娥奔月》、《天女散花》、《别姬》、《太真外传》等 新戏时,参考古代绘画、雕塑中适合上述各剧中人的身份和特点来创制的,当时称它做古装,以别于一般通用的戏装。这种古装与其他戏装的区别是,头上的发髻在 头顶,不在脑后。上衣较短,略如褶子,有时亦加云肩,有有水袖及无水袖两种,水袖也比普通戏衣较长。裙子系在上衣的外面,有时加飘带。这种古装是为了在舞 台上发挥古代歌舞特点设计的 ##########NextPage########## 京剧道具 中国戏的一切服装、道具、布景等都是为演员表演艺术服务的,因此舞台上所用的物件、器具总尽量避免用真的实物。式样、质料、轻重、大小、长短都要比生活中的实物有所不同。有的予以夸张、放大(如酒杯、印盒等),有的则予以缩小(如城、轿、车等),甚至以鞭代马,以 桨代船。目的都是为了适应演员各种各样的表演动作,为不受时间、空间限制的虚拟环境提供条件,以符合舞台经济的原则。 马鞭:代表一匹马。一根短藤棍,上缀几截丝穗,样式很简单,但当演员挥起马鞭,做出上马、下马、牵马、系马以及种种骑马、跃马的动作时,就使人产生一种人在马上的真实感。因此这许多马上的表演技术都有规定的姿势,如上马多扬鞭,下马则鞭梢向下等。 船桨:样子同真桨一样,尺寸稍小一些,演员用这支船桨,要表现出整只船的部位和活动。如抛锚、解缆以及船行进中的风浪波涛。配合这只船桨,也有许多表演技术,如《打渔杀家》中萧恩和女儿桂英,《秋江》中艄翁和陈妙常都有表演行船的许多舞蹈、动作,使人好像真感觉到人在船上一样。 扇子:有折扇、团扇、羽扇等,生、旦、净、丑都使用它,它不仅仅是做为纳凉之用,而是通过扇子来发挥多样舞蹈动作,借以表现人物的思想感情。因此不同人物使用不同的扇子,做出丰富的身段来。如《贵妃醉酒》中杨贵妃就是通过折扇来表现醉前、醉后的内心世界。 车旗:用两块四方黄布或黄缎,上画车轮,或绣车轮,代表一辆车子。舞台上男角除诸葛亮等一、二人 外,很少乘车。女子大半乘车,一人手持两块车旗,乘车者上下车,均有一定的姿势。《别姬》霸王出战时,虞姬随军乘车。《长坂坡》逃难的场面,甘糜二夫人乘 车,用两面车旗复在"倒椅"两旁。 轿:官员上下轿,均系无实物的虚拟动作,在前面的两个侍役虚拟做出掀轿帘的样子,官员作俯身入轿 姿势,二侍役作放下轿帘的身段,即乘轿去了。官员必须居中,四人分站两旁,从队形上使人感觉到是长方形的轿子。另有一种用实物代表的轿子,是女子所用的,系用竿,缀两片绣花红缎,一人举起,剧中的女子就掀开绣花轿帘走进去,表示深藏不露的意思,常作为花轿之用。 拂尘:古人用鹿尾系在木杆上,用来拂拭尘土,文人清谈时也常拿在手中。戏里是用马尾制的,凡隐士、和尚、尼姑、道士、神仙、妖怪出场往往都拿拂尘。丫环亦有用来打扫窗儿。这是重要的舞蹈工具。 桌子:桌子的用途很广,如饮茶时当茶几,摆上酒杯,便是饭桌,陈列笔砚,变成书案,放上印匣,便是公案,摆出香炉,又是供桌香案,只摆一个香炉,是皇帝临朝的御案。登高、上山、上楼、跳墙等等,也用桌子来代表实物和环境的。 椅子:凡戏里的各种席位,皆以椅子替代,但有不同的摆法,如皇帝坐朝,官员升堂,以及写字、办公 等,就将椅子摆在桌子后面,这叫内场椅。另外如共同议事,接待宾客,家庭闲谈,就将椅子排列在桌子前面,这叫外场椅。一人独坐时,大半都按照剧情摆正面或 旁边,如表演中有坐土台,石块,就要将椅子放倒,说明这是非正常的临时座位,还有监狱门(如《窦娥冤》),窑洞(如《汾河湾》)也有用椅子代表门户的,形 容这些地方的低矮狭窄。剧中人过墙、登高、汲水也有用椅子分别代表墙、垣、井台等。京戏里向来不置备床榻,因其尺寸太大搬动不方便,人躺在上面,也不美 观。剧中必须表演睡卧时,就用几张椅子接连一起,铺一斗篷或绣花床毯代表床榻。摆椅子的部位极其重要,因为和演员的表演艺术,以及利用观众的想象力,是有 密切关系的。 大帐子:大帐子即绣花幔帐,客观存在不是单纯的幔帐,也和桌子、椅子一样,代表许多环境,例如在 《凤还巢》洞房里代表程雪娥的新房,《彩楼配》里代表王宝钏抛球的彩楼,《四郎探母》里代表萧太后的银安殿,《玉堂春》三堂会审里代表王金龙的法庭,《阳 平关》里代表曹操的中军帐。另外又有小帐子,比大帐子的尺寸略小,往往用桌子垫高,代表将台,如《挑滑车》中的岳飞、《抗金兵》中的梁红玉,均登高台点 将。 兵器:在戏里凡古代作战用的刀、枪、剑、戟、弓箭、藤牌等都是按照真的式样仿做的,尺寸比真的较小,质料不用金属钢铁而用木、藤、竹制成,涂上金银彩色,为的使用时轻便美观,有利于舞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