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舞蹈史:(十三)中华当代舞蹈的继承与再创

时间:2008-06-17 20:26:42 来源:网络 点击:0

第十三章 中华当代舞蹈的继承与再创

第一节 继承传统进行再创造

向民族传统学习与再创,主要从3个方面进行:

一、汉族民间舞

汉族民间舞多为农耕文化的产物,与农民生活紧密相连,常是种植前、丰收后和喜庆节日的时令性活动。因此,各种喜庆的秧歌、欢欣的鼓舞、红火的灯舞、求神祈 雨的龙舞等等,形成了汉族民间舞的几大类别。如秧歌,就有东北秧歌、河北秧歌、山西踢鼓子秧歌、陕北秧歌、山东的胶州、海阳鼓子秧歌……鼓舞,就有腰鼓、花鼓、太平鼓、花香鼓、战鼓……灯舞,就有荷花灯、采茶灯、花灯、鲤鱼灯、花鼓灯……龙舞,就有耍龙、百叶龙、段龙、板凳龙、火龙……而农民的生活及其用 具,往往成为民间舞的题材和道具。如跑驴、推小车、跑旱船;扇子、手帕、棒槌等等。各民族的民间舞虽然种类繁多,但大多有自娱性的特点,可是,汉族由于长 期受封建思想的禁锢,在民间舞蹈活动中,看的人众多,参与跳的甚少,因此,它的表演成分很强,于是,一些戏曲中的人们熟悉的人物与情节,武术中的器械与姿 式,大量吸收到了民间舞蹈中。如梁山好汉、白蛇与许仙、刘媒婆、傅朋与孙玉姣;五虎棍、藤牌枪、鞭、杆、剑等。因而,自娱中的表演性与表演中的自娱感成为 了汉族民间舞的一大特点。

五六十年代舞台表演的汉族民间舞,主要是在传统民间舞蹈与素材的基础上的加工再创作,与此同时,用传统民间舞蹈或民间舞素材与新的生活情感结合进行了一些新的民间舞的创作,而赋予了民间舞以时代的新面貌。

二、少数民族舞

中国有56个民族,除汉族外,55个少数民族人口总和仅占全国人口的8%。但是少数民族多能歌善舞,在歌舞参与的广泛性与活动的经常性上大大超过了汉族。少数民族多生活在边远地区,过去交通不便,生活闭塞,民族生活习俗、传统舞蹈文化保存较好。平时各民族多以歌舞自娱,又各有其传统节日,如三月三、绕山 林、摇马郎、采茶山、木脑、那达慕、火把节、盘王节等等,这些民族节日除全民族共聚欢舞外,还以此为青年男女提供了一年难得的几次会面和以歌舞求偶的时 机,于是,舞蹈成为许多少数民族生活中不可缺少的活动,具有民族团结、精神鼓舞、生命繁衍的重大作用。1950年,4个少数民族文工团率先进京演出,丰富 多彩的民族舞蹈,深深地吸引了广大舞蹈工作者,他们拜少数民族为师,学民族舞蹈,纷纷奔向各民族地区采风探宝。1954年,中央民族歌舞团成立;文化部、中央民委等有关部门又不断地轮流调各地区少数民族歌舞来京演出,并组织他们到各地巡回表演,增进了民族间的团结与友好交往,也促进了民族舞蹈文化的交流与 发展。由于中国的少数民族众多,又各有其悠久的历史、古老的生活习俗与舞蹈文化,因而,少数民族舞蹈既是蕴藏极为丰富的中华艺术宝库,同时也具有极高的人 类学、社会学、民俗学上的研究价值。由少数民族生活中的舞蹈发展为舞台艺术的当代少数民族舞蹈创作约有四种类型:1.挖掘整理的传统民族舞;2.根据民族 生活习俗加工创作的民族风情舞;3.编导对民族生活的体察与对舞蹈素材创造性的发展,而编创出的具有时代感和民族风格的民族舞蹈;4.新创作发展的少数民 族舞剧。

三、中国古典舞

当代中国古典舞,是当代舞蹈家依据历史文献与现存的传统舞蹈、特别是戏曲舞蹈进行复古性再创作的所谓古代典范的舞蹈。中国古典舞的概念既有其历史性,更有 其风格性的意味。它也是一个发展着的概念。50年代主要指的是以戏曲舞蹈为基础发展出的古典舞语汇系统创作出的舞蹈作品。80年代则有更广泛的内容,有了 根据不同历史时期、不同类型的古典舞语汇系统创作出的舞蹈节目。每个历史时期,每一种古典舞都有不同的舞姿、身态、动律的造型特点,但是不论何时何种中国 古典舞,都讲究外在的手、眼、身、法、步与内在的意、劲、精、气、神的合一;注重身韵、气韵、意韵、神韵的整体韵律性和俯仰、屈伸、开合、顿挫的鲜明节奏 感,以及刚柔相济、动静相宜、物我一体、身心合一的美学追求。

图片资料

出处:中国舞蹈艺术史图鉴

  • 1
  •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