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11800|回复: 7

中国面塑

[复制链接]

89

主题

775

回帖

1007

积分

贡士

积分
1007
QQ
发表于 2006-11-26 23:05:5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史料记载:中国的面塑艺术早在汉代就已有文字记载,经过几千年的传承和经营,可谓是历史渊源流长,早已是中国文化和民间艺术的一部分。也是研究历史、考古、民俗、雕塑、美学不可忽视的实物资科。就捏制风格来说,黄河流域古朴、粗扩、豪放、深厚;长江流域却是细致、优美、精巧。

      史料记载:中国的面塑艺术早在汉代就已有文字记载,经过几千年的传承和经营,可谓是历史渊源流长,早已是中国文化和民间艺术的一部分。也是研究历史、考古、民俗、雕塑、美学不可忽视的实物资科。就捏制风格来说,黄河流域古朴、粗扩、豪放、深厚;长江流域却是细致、优美、精巧。
      面塑艺术的特点是“一印、二捏、三镶、四滚”(泥塑的步骤),还有“文的胸、武的肚、老人的背脊、美女的腰。
      
面塑实际上是馍,用糯米粉和面加彩后,捏成的各种小型人物。主要出现在嫁娶礼品、殡葬供品中,也用于寿辰生日、馈赠亲友、祈祷祭奠等等方面。农家把已蒸好的各种面塑花摆在诸神前,其中猪头形面塑俗称“大供”,另外还有花模、花果模、礼模、馍玩具等。制面馍的工具十分简单:白面、剪刀、菜刀、梳子、红枣、花椒等物,只要掌握好发面技术,按照式样进行捏制,那么一个鲜活的面模形象就会脱颖而出。”
      我国传统的饮食文化源远流长,据文献资科,汉代早已有面塑的记载,宋代《梦粱录》中曾记载着把面塑用在春节、中秋、端午以及结婚祝寿的喜庆日子。在陕西、河北也有把面塑称作“面花”和“年模”的,并将这古老习俗一宜贯穿于节庆日子的始终。从年三十到正月十五,乡村中到处可见互送礼馍的欢快场面。在陕西关中东部妇女几乎人人都是制作礼模的高手,其申尤以年长的妇女技艺更是高超。
        面塑本是一种街头民间工艺,被引进餐饮殿堂之后,它也和食雕一样,担当起点缀和美化菜肴、烘托宴席气氛的作用。
        
面塑按其使用功能可分为两类,一类是专用于收藏的面塑,另一类是可以食用的面塑。用于收藏的面塑通常用精面粉、糯米粉、盐、防腐剂及香油等制成,而用于食用的面塑则用澄粉、生粉等制成。本文要讲的是用于收藏的面塑。
制作面塑,和面是关键之一。制作面塑的和面与制作面点不同,前者需要考虑面团在可塑性、防腐性等方面的要求。
        
许多人在制作面塑时都会遇到诸如面团不易塑造成形、作品易干裂绽口等问题。究其主要原因,恐怕还是制作者没有完全掌握面塑和面的诀窍。
由于面塑的流派众多,故和面的配方和手法各有所不同。即使是同一流派,和面的配方和手法也会因季节的变化及作品的不同而有所差异。
         
根据笔者所属流派的经验,冬季和面的配方为:精面粉1500克、糯米粉1000克、精盐200克、防腐剂100克、香油250克。
   
其制作手法为,将面粉、糯米粉、精盐、防腐剂放在盆中和匀,再徐徐倒入开水并用筷子搅拌,然后将面团反复揉搓,直至达到“三光”效果?熋婀狻⑹止狻⑴韫猓牎S檬纸?面团压成薄片,上笼蒸约45分钟取出来,迅速将面片与香油揉和均匀,再放入塑料袋中,用毛巾裹好,放置24小时至面团上劲后,即可用广告色进行调色了。
   
如果是在夏季,考虑到气温和湿度等因素,一般可适当增加面粉的比例?熆山?面粉增加到1700克左右,同时,防腐剂和香油的比例也应适当加大。
   
和好的面团在冬季可保存1~2个月,夏季放在冰柜中也可保存1个月左右。取用时若感到面团发硬,可用手将其揉软,这并不影响其使用效果。
   
初学面塑者在和面时,由于对原料的用量比例及制作手法掌握不好等原因,容易出现下列问题:
   
1?泵嫱殴?干,这会造成面塑各部件之间不易粘接。出现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是,和面时水加得过少或面粉加得过多。但如果发现问题已出时切不可再加水揉和,只能用502胶或白乳胶对部件进行粘接。
   
2?泵嫱盘?软,就是说面团失去了骨力。主要是因和面时水或糯米粉加得过多所致。其解决的办法是:将面团置于阴凉通风处,吹至面团不粘时即可。
   
3?泵嫱诺?力过大,这可能造成无法刻画面塑的细微部分。如用塑刀刚压好的眼窝,马上又会弹起恢复原状等。解决办法很简单,面团和好后立即入笼蒸熟即可。
    4?敝坪玫拿嫠茏髌反娣攀背鱿指闪鸦蛏?虫长毛。加入精盐和香油?熁蚋视停牶螅?有增加面团筋力、使面团不开裂绽口的作用。因此,只要和面时将上述两种原料放够了,并与其它原料充分揉匀,即可防止作品干裂。致于作品生虫长毛,则是防腐剂用量不足所致。

89

主题

775

回帖

1007

积分

贡士

积分
1007
QQ
 楼主| 发表于 2006-11-26 23:06:35 | 显示全部楼层
山西面塑
  山西民间有个习俗,那就是逢年过节、婚丧嫁娶以及其它喜庆时日,都要捏制面塑以示庆祝。面塑,民间俗称“面人”、“面羊”、“羊羔馍”、“花馍”等。各地叫法不一,形态也各有特点。这些面塑,大都出自农村、乡镇、城市家庭妇女之手。尤其是农历七月十五的“中元节”,几乎家家都要用面粉塑制诸如人物、动物、花卉、翎毛、瓜果等花样繁多、技艺精湛的面塑。
  山西面塑,本身就是一种民间艺术品,它又与各地风俗人情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这些面塑的形式、用途、色彩都与当地民俗活动、民俗风情紧密联系并发展变化着。在山西南部的新绛县、襄汾县蒸制面塑讲究染色,面塑制品华丽别致。霍州一带,面塑不讲究修饰着彩,有着朴素雅致的特点。忻州、定襄等地的面塑,则以塑为主,着色为辅,色与面的本色相间。
  就全省而言,山西面塑以上等白面为原料,经过揉面、造型、笼蒸、点色而成。一般面塑,造形夸张、生动,用色明快、大方、风格粗犷、朴实、简练,并富有雅拙的美感。而且有着鲜明的民间和地方特色。
霍州面塑
  霍州面塑,当地人称之为“羊羔儿馍”,古时的“羊”即是“祥”,有着“吉祥”的寓意。
春节来临前,农家妇女用家庭自磨的精粉按当地习俗捏制小猫、小狗、小虎、玉兔、鸡、鸭、鱼蛙、葡萄、石榴、茄子、“佛手”、“满堂红”、“巧公巧母”的面塑制品,以象征万事如意、多福多寿、发家致富、和睦友爱,祝愿万事如意。
  在“寒食”节时,霍县人上坟祭祖用的面塑造型是“蛇盘盘”。有的,还分单头蛇、双头蛇。旧时民俗,祭祖时晚辈吃掉“蛇头”,表示“灭毒头、免灾祸”。
  农历七月十五日,霍县境内面塑种类最多。有猪头、羊头、麦秸集、针线箩筐、顶针、剪子、针线、坐饽饽(是塑造女子坐于莲台上的造型)、狮、虎、狐狸等等造型。
  农历七月七日是“乞巧”节,传说这一天妇女吃了“针线”、“顶针”之类的面塑就心灵手巧。
婴儿闹满月,一般由姥姥家制做直径达尺余的“囫囵”,即一个圆形面圈上再置放精细的十二属相的面塑。有的在大“囫囵”里还会有较小的“囫囵”,中间放龙凤或虎头造型的面塑,名曰“龙凤呈祥”或“猛虎驱邪”。谁来看孩子,便把“囫囵”切一块送给来人享用。
  新媳妇过门第一年,娘家要给女儿送“羊羔儿馒头”。旧社会,由于穷困,给女儿送去几个“羊羔儿”馒头,就算尽心了。如今,生活富裕了,一次送给女儿的“羊羔儿馒头”几十个甚至几百个。馒头造型多样,而且都有寓意。比如“牛羊”,象征六畜兴旺,“麦秸集”象征五谷丰登,石榴比喻多子多福。
  霍州面塑造型朴实,不多修饰着色,往往仅用品红点彩。

忻州面塑
  忻州面塑,是流传于这个地域内的民间传统艺术活品它深藏于民间、扎根于民间,成为当地的工艺品之一。
  忻州一带地域内,春节期内要敬神蒸供。春节前,把发好的面团,捏制成佛手、石榴、莲花、桃子、菊花、马蹄等各种形状的供物。通称之为“花馍”。
  忻州花馍,中间往往插以红枣,既有装饰性,又是营养品、调味品,很受欢迎。当地还有一种大型供品名为“枣山”。这种枣山以面卷红枣,拼成等腰三角形,角顶往往塑一层如意形图案,在上面再加上面塑的“小元宝”三至五个,同时,还塑上一个供咬铜钱的“钱龙”。“枣山”蒸出后,可以颜色点染,成为一种鲜艳的民间艺术品。
  清明节,捏制一种当地人叫做“寒食供贤”的面人头。这种面人头,内里包油、盐、小米和芝麻的素馅,捏成男女小孩人头,用红莲豆作嘴,黑莲豆作眼睛,外加面鼻子、耳朵、眉毛等,蒸熟后加以点染,甚是天真可爱。有的还捏制一种“寒燕儿”,捏好蒸熟的寒燕儿,插在酸枣枝上,很像是停在树枝上的群燕。这些供奉的民间面塑,相传与“寒食节”有关,“寒食禁火,冷食一日”,燕子是象征春天的到来。
  农历七月十五,忻州民间有着蒸“面人”的习俗。相传,这种习俗开始于元代末年,据说人们用互赠“面人”传递信号,至今,民间有着“七月十五捏面人,八月十五杀鞑子”的说法。然而,七月十五的面塑样式繁多,有牛、羊、猪、兔、猫、鸡、鸭、娃和花卉、瓜果。还有寓含幸福、吉祥、爱情的鸳鸯、孔雀、狮、虎、鹿等动物造型。十五过后,几乎家家墙上都挂着一串串面塑。
  忻州一带,在婚娶之日,男女两家都蒸很多大“喜馍”。这些大“喜馍”,要摆在桌子上供人们欣赏、品尝。与此同时,还要蒸大“花糕”,有的地方习惯用十来斤面粉捏一个“花糕”。这种花糕,以面作圆底盘,卷条边缘为纹,铺一层红枣,上面再加上一层比第一层略小的带花边的面盘,上面捏上“鱼钻莲”的浮塑,蒸熟后加色点染,供人们欣赏和食用,也可作为礼品馈赠。
  忻州一带的寿诞之期,也常蒸制“喜馍”。“喜馍”多以桃形为主体,上面加上各种寓意吉祥长寿的小装饰物,点染色彩,做为“寿馍”赠送亲友之用。
  办丧事时,当地人还要捏制一种在灵堂前面供奉的“小食儿”面塑。这种面塑捏成各种花果、小动物形象,甚为精巧别致,有的蒸熟后点染,有的晾干后点染。
  在忻州地区的繁峙县一带,有一种以胖娃娃为题材的人物面塑。同时,还有一种玲珑小巧,不加点染颜色、白胖素雅的小面人。这种小面人,有着爬、卧、抱花、啃瓜的各种姿态。有时,还将置其于染成大红大绿的“大面花”之中。相传,这类面塑是当地群众为上五台山佛教寺院拜佛求子而专门制作的供品。
  忻州民间,还有着塑造生、旦、净、末、丑等戏剧人物的人物面塑,甚至拿到庙会的市场上出售。这种面塑,制作也颇为精巧。
  总之,忻州面塑各式各样,五花八门,丰富多彩,成为民间具有审美情趣的艺术作品。

绛州面塑
  绛州,即今日新绛县,是晋南平原上的一个县份。这一带历史上盛产小麦,一直是山西省小麦、棉花产地。所以,逢年过节,这里的家家户户都要用上等的小麦磨成面粉,捏制出千姿百态的面塑欢渡节日。由于这里的面塑注重彩色点染,花色绚丽,所以当地人称之为“花馍”。
  绛州花馍,造型比较夸张,塑造造型别致,尤其以“走兽花馍”最为出色。
绛州城乡,大部分家庭妇女都会捏制花馍,而且普遍都会捏制多种普通的造型,由于是自做自用,尽管水平不一,并不影响食用,久而久之,一些家庭妇女熟能生巧,花馍的捏制水平便能不断提高。
由于这种家家户户都要进行的民间活动,造就了大批捏制花馍的能工巧匠,而且世代相传。
  每当城乡嫁丧婚娶,捏花馍便会成为一种必然的活动。而且,这些花馍会在大庭广众面前展示,从而得到品评,这种不推选冠军的自发的群众性品评,无疑成了推动捏制花馍的一种动力,成为促进面塑水平不断提高的民间评议。
  所以,绛州至今捏花馍的名手辈出,成为一种传统的民间工艺品而名声在外。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89

主题

775

回帖

1007

积分

贡士

积分
1007
QQ
 楼主| 发表于 2006-11-26 23:07:27 | 显示全部楼层
济 南 面 塑
    面塑,俗称“捏面人”。它以糯米面为主料,调入不同色彩的颜料和防腐剂,用指和简单工具——小刀、小篦子、竹针等,塑造各种栩栩如生的塑像,是一种传统的民间艺术,至今已有三百多年的历史。旧社会的面塑艺术都是挑担提盒,走乡串镇,做于街头,成于瞬间,深受广大群众的喜爱。但他们的艺术作品却被作为一种民间小玩意儿,是不能登大雅之堂的。济南面塑是济南工艺美术中,最具地域特色的类别之一。著名的济南面塑老艺人李俊兴曾挑着担子走遍中国各地,还远离国土到过东南亚、欧洲、中东等十几个国家。解放后,在党和政府关怀下,面塑艺术获得了新生,李俊兴被聘到济南工艺美术研究所传授技艺,培养出两代面塑艺人,形成了济南面塑的独特风格。济南面塑的色彩鲜明,手法细腻,应用于指的捻、揉、搓,再配以刀、篦、针的搓、切、点,制成的人物形象,衣饰容貌逼真传神,特别是对中国古装戏剧人物的塑造,尤为专门。优秀作品《火烧琵琶精》、《老寿星》等,曾多次参加全国工艺美术展览,得到好评。以后又创造出《嫦娥奔月》、《天女散花》、《三打白骨精》、《大闹天宫》、《霸王别姬》等古装人物作品。这些高仅数寸的小巧玲珑小面人,有的龙腾虎跃,表的婷婷玉立,栩栩如生,见者无不为之叫绝,具有很强的艺术魅力,其中不少作品在省、市乃至全国的工艺美术展览中获奖,有的作品还参加了国际展览销售.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89

主题

775

回帖

1007

积分

贡士

积分
1007
QQ
 楼主| 发表于 2006-11-26 23:08:05 | 显示全部楼层
上 海 面
  
  前几天收到网友沪人来信,希望介绍一些上海从事面塑艺术的民间艺人的情况。为此,我上网查资料,下楼跑书店,搜集到一些内容,做了这个东东以飨网友。
  我国的面塑艺术早在汉代就已有文字记载,经过几千年的传承和经营,早已是中国文化和民间艺术的一部分。也是研究历史、考古、民俗、雕塑、美学不可忽视的实物资科。就捏制风格来说,黄河流域古朴、粗扩、豪放、深厚;长江流域却是细致、优美、精巧。
  面塑是用糯米粉和面加彩后,捏成的各种小型人物。主要出现在嫁娶礼品、殡葬供品中,也用于寿辰生日、馈赠亲友、祈祷祭奠等等方面。农家把已蒸好的各种面塑花摆在诸神前,其中猪头形面塑俗称“大供”,另外还有花馍、花果馍、礼馍、馍玩具等。制面塑的工具十分简单:白面、剪刀、菜刀、梳子、红枣、花椒等物,只要掌握好发面技术,按照式样进行捏制,那么一个鲜活的面塑形象就会脱颖而出。面塑艺术的特点是“一印、二捏、三镶、四滚”(泥塑的步骤),还有“文的胸、武的肚、老人的背脊、美女的腰。”
  我国传统的饮食文化源远流长,据文献资科,汉代早已有面塑的记载,宋代《梦粱录》中曾记载着把面塑用在春节、中秋、端午以及结婚祝寿的喜庆日子。在陕西、河北也有把面塑称作“面花”和“年馍”的,并将这古老习俗一宜贯穿于节庆日子的始终。从年三十到正月十五,乡村中到处可见互送礼馍的欢快场面。

  上海面塑已有百余年历史。最富盛名的当推被人称为“面人赵”的上海著名面塑艺术家赵阔明。赵阔明(1901-1980),生在北京。他出身贫苦,从小卖苦力,做过堂馆、小贩、轿夫、车夫等。平时爱好打拳、唱戏。19岁起捏面人,25岁就与北京东城“面人汤”(汤子博)齐名,32岁在天津被人誉为“面人大王”。本世纪30年代,他到上海,结识上海民间面塑艺人潘树华,并吸收潘的艺术之长,使技艺进一步提高,终成为全国著名的面塑艺术家。
  他的创作题材广泛,内容以传统戏剧和神话传说为主。作品人物形象逼真,面部刻划细致,衣纹简练概括,
 神态生动,色彩鲜艳丰富,被称为“立体的画,无声的戏”,在国内外享有很高声誉。并且,他通过长期的摸索,掌握一套使面人长期保存的办法,因此,他制作的面 人,不霉、不烂、不裂、不变形,也不易褪色,有利于长期收藏。他的代表作有传统题材作品:“福禄寿三星”、“观音”、“长眉罗汉”、“五子戏弥勒”、“钟馗嫁妹”、“关公看春秋”、“林冲”、“捉迷藏”,表现现代题材的作品有:“白求恩”、“鲁迅”等。他的女儿和徒弟们继承了他的技艺,在国外现场表演中被誉为“东方的明珠”、“中华之国萃”。
  今年是赵阔明先生诞生100周年,其女儿——著名面塑家赵艳林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曾动情地谈起一些往事:1981年赵艳林赴美作短期访问、表演。就在最后一站旧金山,来了一位八十多岁的美国老人,小心翼翼地拿出一堆小纸包,一层、两层……直到把最后一层棉花打开,原是中国面人,有笑眯眯的老寿星、有黛玉葬花,也有江边垂钓的老渔翁,还有些许戏曲人物,虽然色泽有些暗淡了,但保存得完好无损。赵艳林仔细地辨认出,这是一种非常熟悉的技法。老人自豪地说,这是30年代在上海“面人赵”那里得来的,一直收藏至今。果然是父亲的作品!原来中国面人50年前就远涉重洋到美国来了。当翻译告诉老人,站在他面前的就是“面人赵”的女儿时,老人惊喜交集,随后又收藏了赵艳林好几件作品。
  1958年前苏联著名画家茹柯夫到上海工艺美术研究室参观,看到赵老在捏面塑人像, 兴趣大起,拿出纸笔来速写。赵老见了,从工具盒中取出面团,三搓两揉然后双手伸到桌下,眼观茹柯夫,凭手感塑像。

  几分钟后,两人将作品亮相一看,都很像!立时引出一阵叫好声。他们兴趣未减,寻找不同角度表演。仅半个多时辰他俩的作品放了一台子,临行时将作品互赠对方。不久,“赵阔明人像速写”就发表在《茹柯夫画集》中。
  赵阔明先生是上海面塑的一代宗师,他的精华作品,将属于市v井文化的艺术趣味上升到艺术美的典型,创造了东方型的面塑艺术的典范,代表着当代中国面塑艺术的最高成就。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89

主题

775

回帖

1007

积分

贡士

积分
1007
QQ
 楼主| 发表于 2006-11-26 23:09:00 | 显示全部楼层
莱州市金城面塑
  面塑是莱州市金城镇民间流传的工艺。伴随其悠久的发展史,金城人民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和精湛的制作技巧,并使面塑日益走入日常生活中。从青年人定婚的“鸳鸯”、结婚的“喜饽饽”、小孩过百岁的“穗子”、老年人庆寿的“寿桃”、盖房庆梁的“梁龙”、“狮子”、正月十五的“圣虫”、七月七的“巧饼”、八月十五的“月糕”,到以人物花卉、鸟兽鱼虫、吉祥图形、戏曲故事为题材的装饰艺术品,花样繁多,造型新颖。   金城的面塑,一般是由心灵手巧的妇女所做。制作时,先把精粉调入适量的白糖,和好面团,经过揉、搓、迭、捻,塑出基本形态,再用简单的工具进行剪、点、捏,使其特点突出、气韵尽传。蒸熟后,再予以淡妆浓抹,巧加美饰。成品面塑风格多样,有的古朴自然,以拙见秀;有的细腻精巧,惟妙惟肖;有的运用夸张,大胆变型,匠心独具,自成一格。
  为使这种传统工艺流传光大,金城镇遵循精神文明与民间艺术融汇的扶持原则,积极倡导,并自1989年开始,每年正月十六都举办一次大型面塑展。如今,金城面塑已发展为风格迥异、各具特色的300多种类型。该镇凤毛寨村妇女王克英曾多次外出表演面塑艺术,并作为代表出席了1995年北京世妇会,她那庆回归、迎国庆、歌颂祖国繁荣富强的作品赢得了国内外友人的高度赞赏,并且她参加“亚太地区妇女手工艺品展览“的作品——吉祥物“圣虫”也被澳大利亚女作家海伦·露丝编入《亚太地区工艺大全》一书。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89

主题

775

回帖

1007

积分

贡士

积分
1007
QQ
 楼主| 发表于 2006-11-26 23:09:52 | 显示全部楼层
郎 庄 面 塑
  山东冠县郎庄位于鲁西北,这个小村子里有三四十户人家,家家户户男女老少都会做面塑。面塑太的有约15厘米高,小的只有约 6厘米,且取材广泛,十二生肖、历史传说、神话故事、戏曲故事、花鸟虫鱼、菜蔬水果样样俱全,比如关公、八仙、刘海戏金瞻、哪托闹海、猪八戒背媳妇、金鱼、蝉、青蛙、公鸡、老虎、猴、春燕等。郎庄面塑太都用精麦发面,制作简单,用捏、揉、搏、粘等万法造型,用剪刀、梳子做细部及装饰,蒸熟后上色点彩、涂胶,然后晾干,做成的面塑表面光亮,不易干裂。郎庄面塑为圆雕造型,太都为扁平状,既宜于平放和吊挂,又宜于晾干。色彩丰富艳丽、纯度高,除了太面积的品红、黄、绿以外,还用少量的白粉、钴蓝柞点缀,最后用墨线细致勾勒,整体感觉活泼跳跃,绚丽多彩。图中的金鱼与童子活泼而有情趣,造型夸张、简练,太面积色块中又有五官及鱼鳞的细致刻画,细致传神。
  传说郎庄的 "郎"和 "狼"谐昔,而狼食人畜,必须做面老虎吃掉狼,人畜才能平安兴旺,所以郎庄的面塑是从做面老虎开始的,当地各种面塑都统称"面老虎"。"武松打虎"为妇孺皆知的故事,见于施耐魔的小说《水游传》,也出自聊城地区的冠县一带。图中武松一手举哨棒,一手提虎,眉毛倒竖,作击虎状。人物矫健有力,表情刻画十分精彩,生动自然。色彩的运用艳丽沉稳,在大面积的红色和黄色中以深绿调剂,同时淡绿色的头巾和哨棒又加以点缀,醒目提神。因为是发面,武松圆圆的脑袋颇显可爱。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94

主题

606

回帖

773

积分

知府

积分
773
发表于 2006-11-27 09:48:02 | 显示全部楼层
一个个的这么漂亮!!!

不能吃吧?? 我也不舍得吃!!!!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498

主题

2021

回帖

1万

积分

巡抚

积分
11432
发表于 2006-11-28 23:47:52 | 显示全部楼层
西西~能吃就吃~ 来一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雅唐艺术网

GMT+8, 2024-4-28 08:53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