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平:以绘画书写人生

时间:2017-05-15 17:15:03 来源:网络 点击:0

张平最喜欢的作家是路遥。他说自己上大学时,路遥的小说《人生》他就读过许多遍。可能从那时候起,“人为什么活着”、“活着有什么意义”就成为他挥之不去时时拷问自己的重大命题。正是时时对自己的这份考量,他把对艺术的追求与探索就作为活着的最大意义。

张平给自己的绘画创作定的目标很具体,每个时间段,都有思虑后要创作的主题,然后一门心思旁若无人地沉浸于艺术的世界里……日子久了,封闭的空间里弥漫的乳胶、大白粉、油画颜料、松节油的刺鼻气味他根本就闻不出来,抑或已成为他日常生活中再熟悉不过的气味。他没有节假日,传统的春节7天假,他最多休息3天,不去社科院那间狭小的画室就浑身不自在。别人不理解他为什么如此地拼命、如此地苦自己,只有他自己知道艺术创作对他生命的意义。

张平性情随和、率真,谈吐风趣、幽默,这种天性也体现在他的绘画作品中。诗人南阳子评论说:“读张平的作品,总忍不住地笑……这个笑轻松愉快,没有一点抑郁的意思。”张平的好友贺平安讲:“与张平说话是一件很快乐的事。”但在快乐的背后,骨子里的他,本质上很孤独。他没有时间去应酬,去与人交往。他的朋友很少,在画界几近被人忽略。我有时候劝他找找人,把自己的作品宣传宣传,你作品再好,无人知晓也不行。再说绘画可能讲门派,你一味耕耘不问收获,也不是个事。他说:“画画要用作品说话。就像农民种地,你不下功夫怎么能长出好庄稼?”

张平经常说:“我就是野地里的一只耗子!”意思是无门无派,倒可以自由创作,何况“这个时代首先在思想上给了创作者以极大的自由和空间”(张平语)。他的绘画选题极为宽泛:城市、乡村,政治、经济、文化、环保生态、宗教,国内、国际;主题鲜明,思想深邃,富有时代的穿透力;画面布局奇巧;色彩依内容或明或暗,几乎每幅作品,都能品读出不同的内容与味道。

“绘画不能吃剩饭。”别人喜欢他的作品,他舍不得赠送的时候,想让他复制一份,他回答说:“没有当时的感觉!”为了不影响创作,他自己租过三次房,从城中村到筒子楼,从未给过我创作室的钥匙。我要去看他,打个电话,他下楼来接我上去。我有时候开玩笑说:“得是你害怕我‘抽查’来碰见你与美女在一起?”他笑了……其实,他哪有时间去关注艺术创作之外的事情。

张平的作品多以系列组画的形式展现:“精神的痕迹”,多达24幅,渐行渐远的乡村,以画卷展示对家乡的热爱与不忘的“乡愁”;“106国道”,将秦岭山水尽收眼底;无题组画,人性和生命的深层次表达;“开天辟地”,古老传说与对先祖的敬畏;“秦腔”,古城墙下自乐班子的自娱;“家园”,钟楼闹市想象中的牧童放歌;“大场面”,天安门广场农民碾场打麦的壮观场景;“岁月”,古代与现代时空交错的画面,描绘出不朽的“丝绸之路”;“兵马俑系列”,大胆想象与画面的奇巧;“天耕”,魔幻与现实交融;“气候会议”,对全球生态的关注;“文明最后的嘲弄”,对颓废文化的忧思;“精神的庙堂”,记忆中的兴国寺;“美丽的尊严”,对和平的祈求;“全球化”,联系密切的世界;“下岗”,茫然而失落的眼神;“曙光”、“血脉”、“青春与江山”、“冷兵器”……无一雷同的画卷,无不用色彩和线条述说着画者对生命的理解、对人性的感悟、对世间百态的解构。

中国国家画院著名画家张立柱先生评论说:“张平是一位真正用思想作画的画家”,“是一难得的富有才情又执着、以致真情纯情到用生命做投入的艺术家。”

张平是用生命作画。他短暂而艰辛的一生,我觉得活得太明白、太清醒、太透彻。他执着、他逼自己,别人问我:“你咋不管他?”我说:“要能管住的话,就不叫艺术家。”

他经常对我讲:米开朗基罗画“西斯廷教堂”,把脖子都画歪了。梵高生前贫困潦倒,靠弟弟资助。“我拿着国家给的工资,有吃有喝,比他们好多了。”他给自己树的标杆太高了!

近两三年来,春暖花开的季节,我动员他外出走走。可能是不忍心回绝“山花烂漫,”他回应了。短短的一两日,就成为他一年最休闲的日子和与我交谈最长的时光…

他是拼命三郎!

也许是预感将不久人世,他生前最后一幅画是“驾鹤西去”……

张平的一生不是把绘画当成谋生的职业,而是当成执着的事业,所以他生前没有卖过一幅画。他的作品以美术博物馆收藏、捐赠、赠送的形式走入社会。他认为自己的作品不是“商品画”,他创作的目的不是把它换成银子票子,而是“要给社会留些东西。”

卢梭说:“生活得最有意义的人,并不是年岁活得最大的人,而是对生活最有感受的人。”张平就是这样的人,他对艺术的一往无前与深情,使他在作品中不朽与灿烂!康芳民.

  • 1
  •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