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变万化的陶瓷耳式

时间:2008-05-20 13:36:28 来源:网络 点击:0


万历五彩鸳鸯戏莲双耳瓶
(月牙耳)

态势耳,是指由耳的状态和 气势命名的耳式。有大耳、卷耳、扁耳、贯耳、冲耳、曲耳等。大耳,耳形扁宽,从口沿外弧向下一直到腹部,与腹壁相连,流行于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和齐家文化 的陶罐上,有一种不让主体的气势。卷耳,是耳向外侧卷曲、流行于明清时期;明成化香炉、清代大吉瓶多见此种耳式。扁耳,有的方片形斜贴于器颈上,有的方形 中空,有的半环带三凸起,但厚度都较薄,故称扁耳;最早见春秋时期的彩绘陶双耳壶,耳宽面对壶体,正视耳为侧(窄)面;以后流行于明代,以正统时期为多,一般耳侧面对器体,正视耳为宽面。贯耳,又称投壶耳。呈竖置管状,管上下贯通。如管较短,则称鼻式耳。早期多用于系绳,后来用作装饰;始于新石器时代良渚 文化的黑陶贯耳壶,宋代官窑、哥窑、龙泉窑,明、清景德镇窑的瓶、尊上多流行此耳式。因汉魏时游戏用的投壶多附这种耳,故也你投壶耳。冲耳,又称冲天耳、朝天耳。有的耳从器颈或肩上伸出,或连着口沿,微斜上伸,直刺苍穹;有的口沿上半环直立,气势冲天;元、明、清香炉上常见此种耳。冲耳的特 点是直立向上,故有人也称其为直耳、立耳或直立耳。相对于直耳的是曲耳。曲耳有内曲耳和外曲耳,内曲耳由颈部伸出向内弧曲;外曲耳则从颈部伸出向外微呈s 形弯曲,有的耳顶部稍显粗大,有的耳顶部尖扁;如s形上部外展较大,则为朝冠耳了,也可以说朝冠耳是曲耳的一种。曲耳多为明清香炉的耳式。


清乾隆青花双耳龙纹葫芦瓶
(绶带耳)

特殊耳,是指耳式独特,无法归类者。有盲耳、单耳、双复耳、三耳、夹耳、扁环凸起耳等。盲耳,见于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半山类型的陶壶上,鸡冠 状,其上有孔的称系,无孔的为盲耳,起装饰作用,一般竖置于壶口沿两侧。单耳,即一只耳,有单颈耳和单肩耳,流行于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的陶壶上,多为环 形。双复耳,即两侧各有一对形制相同的耳;见于隋代双复耳瓶。三耳,流行于春秋时期,见原始瓷三耳钵,肩上置三兽衔环耳。夹耳,流行于五代南方地区,宋代 也有制作,为仿木桶式耳;罐肩部有对称立夹式双耳,耳上都有相对的穿孔,盖两侧各伸出一横栓,栓端各有穿孔,器盖横栓合于立夹内,可于一端孔中穿上横轴,使器盖能自由开闭;也可两端都穿上横轴,令器盖闭合,移动时器盖不致滑落。有的与二立耳成直角方向又各有一单耳,也有穿孔,用于穿绳提携。扁环凸起耳,底 部为扁环形,环上部向外凸起一个或两个扁方柱体,不是环耳,不是兽耳,也看不出象形和态势;但在西汉原始瓷青釉 水波纹瓿上,却显得匀称、和谐。浙江省博物暗藏一件西汉原始瓷罐,其耳式与这种耳差不多,右耳已残,耳面压印一手举剑,一手持盾的武士图案,和其为兽耳,不知何据。安徽涡阳石弓山汉墓出土陶瓿,半环上只有一个扁方凸起,耳面饰铺首,并称之为半环耳。看来这种耳式有必要深入研究并给予恰当定名。


清早期茶叶末釉三足炉
(直立耳)

除了上述耳式外,也有将系称作耳的。故也顺便谈一下系的同题,系,是壶、罐、瓶类器物肩、腹部用于穿绳提携的附属物。按一般的理解,凡是用于穿 绳提携的都应称"系",而用于装饰的才称"耳"。但由于地方习惯和传承的原因,常见有明明是系也称耳的。细想起来,器物上的附件,没有单纯用于系绳提携,而不起装饰作用的。从这一点上看,"系"叫"耳"也是可以理解的。


清乾隆霏蓝釉描金银彩缠枝花卉纹小四系尊(条形尊)

系有环形、条形、桥形、龙首、鸡形、鼠形等式样的双系、四系、六系、八系,呈对称排列,多见早期器 物。也有等距三系、五系者。三系流行干五代时期,见孔雀蓝釉三系陶瓶;明清时期也有制作,明有翠青釉三系罐,清有撒金描金三系壶;五系见北宋钧窑花口莲花 尊。环形系,呈圆环形,其中小而圆,中部有一孔的,又称小系。系环有圆形、方形、扁形;扁形有宽有窄。条形系,采用泥条形式贴塑在器肩部,有竖贴和横贴的 不同;以东晋器较多见,各朝代器物都有这种系。桥形系,在东晋至南北朝时期的陶瓷器物中较为多见,明清时期的紫砂壶也有这种系,其外观如梯形,内为拱形,如同一座拱桥贴塑在器物的肩部。每侧成对贴塑的环形、条形、桥形系,又你复系,有双复系和四复系,多流行于汉魏六朝时期。龙首系,龙首形,龙鼻下卷构成圆 环;鸡形系,流行于西晋时期,见越窑青瓷鸡形四系罐,肩至腹中部上对称贴塑四鸡形系,鸡引颈展翅匍匐在器上,喙紧贴脑肩部,呈喙食伏,构成系环。鼠形系也 即鼠耳。

以上是我们对陶瓷器耳式的初步学习和归纳,因资料有限,肯定不够全面。整理出来,请专家指教,也请有兴趣的同行补充完善。

  • 1
  • 2
(作者:未知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