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明书论:(8)张绅《法书通释》

时间:2008-05-29 00:08:39 来源:网络 点击:0

辨体篇第七

自鸟迹科斗之后,创制大小二篆。二篆之后,始有隶法。锺、王以来,又复变为今体,为之真。楷隶以降,乃有行狎之变,又为草书。世有后先,体多殊异,皆为论著,所以各体可知矣。

真书 楷书 正书 隶书

古无真书之称,后人谓之正书、楷书者,盖即隶书也。吾衍字原云:隶有秦汉之分。秦隶者,程邈减小篆为之者,势若汉款识篆字相近,非有挑法之隶也即是。秦 权量上刻字,世多以为篆,误矣。汉隶者,蔡邕石经及汉诸碑是也。此体最后出,皆是挑法,与秦隶同名而实异。然则今之真书,即是此法,但自锺繇之后,二王变 体,世人谓之真书,执笔之际,不知即是隶法别为构体。流传既久,失其本原,乃至日趋妩媚,恶俗之札,不可追改。今观欧、颜而上,往往皆从隶古,学者但不详 察耳。字原谓隶有秦隶汉隶,灼是至论。今当以晋人真书谓之晋隶,则自然易晓矣。诀云:本于篆法,学如真书,但变隼尾激石二波也。

◎章草

汉元帝时,史游作急就章,解散隶体粗书之,损隶规矩,纵任奔逸,因草创义谓之草。建初中,杜度善此,见称章帝,使草书上事,盖因章奏,谓之章草。即隶书之捷草,又章草之捷也。诀云:章草其隶字八分,谨严如真,用其一趯二波也。

◎行书 即稿书 行狎书

后汉颍川刘德昇,即真书之少变,务从简易,相间流行,谓之行书。昔锺元常善行狎书是也。尔后羲、献并造其极。献之尝白父曰:古之章草,未能宏逸,顿异真 体。今穷挥运之理,极草纵之致,不若于稿行之间,于往法固殊也。大人宜改体。观其腾烟扬火,则回禄丧精;覆海倾河,则玄冥失御。天假其魄,非学之功。若逸 气纵横,则羲谢于献;簪裾礼乐,则献不继羲。虽其家之法悉殊,而子敬以为遒拔。诀云:行笔而不停,着纸而不离,轻转而重按,如水流云行,无少间断,永存乎 生意也。

◎飞白

蔡邕待诏鸿都门,见役人方修饰,以垩帚成字,心有悦焉,归而为飞白之书。汉末魏初,并以题署宫阙。王隐、王愔并云飞白变楷,制以题署,势劲字轻微不满。王僧虔云:飞白,八分之轻者。梁武帝谓王献之书白而不飞,萧子云书飞而不白,宜斟酌令得中。后子云以篆文为之,雅合帝意。虽创法于八分,实穷微于小篆,故 曰开张隶体、微露其白云。

◎草书

自杜度妙于章草,崔瑗、崔寔父子继能,罗晖、赵袭亦法此艺,与张芝相善,因而变之,以成今草字之体势。一笔而成,偶有不连,血脉不断,及其连者,气候通 其隔行。惟王子敬明其深旨,故行首之字,往往继前行之末,世称一笔书者,自张伯英也。王右军云:草书亦复须篆势、八分、古隶、章草相杂,以发人意。亦不得 急,令墨不入纸。若急作,则意思浅薄,而笔即直过。每作一字,须有点处,且作余字总竟,然后安点,其点须从空中遥掷笔作之。

姜尧章 云:凡草书,先当取法张芝、皇象、索靖等。章草则结体平正,下笔有源。然后仿右军,申之以变化,鼓之以奇崛。若泛学诸家,则字有工拙,笔多失误。当连者反 断,当断者反续,不识向背,不知起止,不悟转换,随意用笔,任笔赋形,失误颠错,反为新奇,自大令以来,已如此矣,况今世哉。自唐以前,多是独草,不过两 字。后世相连属十数字不断,号曰游丝。此虽出于古人,不足为法。古人作草,如今人作真,何尝苟且。

张横渠云:草书不必近代有之,必自笔札以来便有。但写得不谨,便成草书。其传已久,只是法备于右军,附以己书为说。既有草书,则经中之字,传写失其真者多矣。以此诗书之字,尽有不可通者。

名称篇第八

八法之变,形状不同,古人遗迹,往皆有名称,如蹲鸱、隼尾之类,其法甚多。今为搜访类聚,略其用笔之旨,学者庶有考焉。

点类

蹲鸱 早蚁 鹗口 鼠矢 栗子 柳叶 科斗

瓜瓣 丁头 打点 散水 隔水 烈火 联飞

衮笔 暗筑 显异 奋笔 曾头 其脚 横波

直波 雁阵

横类

飞横 平磔 鳞勒 战行 藏头 护尾 折异

横鳞 竖勒 三过 仰覆 鹤顶 蚕头

竖类

竖亻壹 悬针 垂露 玉箸 钗股

屋漏痕 锥画沙 乌丝阑

趯类

棘针 虿尾 蟹爪 趯钩 绰钩 钩裹 钩努

戈类

丁头 打点 背戈 倒戈 涩出永 斫戈

踠脚 背抛 卧挑 外臂 缩出

折芒旭

撇类

集尾 分露 缩出 穿鱼

波类

横波 竖波 放留 交争 三过笔

激石波

总论

解摘 揭腕 斜曲 蚕食叶 壁坼文

(作者:未知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