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舞蹈史:(十五)当代舞蹈的发展与创新时期

时间:2008-06-17 20:46:51 来源:网络 点击:0

第五节 蓬勃发展的社会舞蹈活动

80年代,随着社会的安定与生活的改善,群众业余舞蹈活动空前的活跃,形成了全社会性的“舞蹈热”,人们将过去应用的“群众舞蹈”的概念统改称为“社会舞蹈”,并成立了“中国社会舞蹈研究会”,在自发的基础上,组织开展了广泛的社会舞蹈活动,表现在下列几个方面:

1.乡村城镇传统的民族民间舞蹈活动又自发地活跃起来。

2.在传统民间舞蹈活动基础上的广场舞蹈再度兴起,不断进行跨地区的邀请汇演和比赛,如每年春节北京的龙潭庙会。

3.社会老龄人增多,清晨、傍晚的街头和公园,老年迪斯科(Disco)和秧歌大规模普遍开展,不断更新,并与民间舞结合发展,还常有组织地进行比赛汇演。

4.一些青年迷上了霹雳舞(breakdance),还举行过各城市和全国性的比赛。

5.少儿舞蹈活动有组织地广泛开展。各地少年宫、中、小学、幼儿园编演了大量的少儿舞蹈节目,艺术节多有少儿舞蹈的专场演出。每年都有一定级别的少儿舞蹈 比赛,涌现出了许多艺术水平相当高的少儿舞蹈佳作,如《小球迷》、《我有一支小木枪》、《淮北妞》、《我八岁了》、《小木鼓》、《走出山村的小丫蛋》、《袖头秧歌》等等和《高原娃娃》、《彩色的梦》等系列性的少儿舞蹈晚会。并有了北京的“银河”、“蓝天幼儿园”,南京的“小红花”,山东的“小天鹅”等有 名的少儿艺术团经常性的舞蹈创作与表演。

6.国际标准舞与拉丁舞活动有较大的发展,年年有比赛,学习班不断。

7.各行各业、各工矿企业及人民解放军,有不少的业余歌舞队积极地进行着舞蹈创演活动。

8.各地区、各民族经常举办或参加全国的业余歌舞会演和评奖活动,出现了许多优秀的舞蹈创作,如风靡全国的《担鲜藕》、《元宵夜》、《反排芦笙舞》以及《小二黑结婚》、《安塞腰鼓》、《开花调》、《大山下》等,都来自于群众的业余创作。

9.残疾人的舞蹈活动也受到了社会的重视。各地艺术节也常邀请残疾人参加。还有残疾人的艺术团成立,并举行全国性或地区性的会演评奖。

10.社会舞蹈的理论研讨活跃。除社会舞蹈研究会组织几次“社会舞蹈学”的研讨,并组织编写了《社会舞蹈学概论》和出版了论文集外,还有各地组织的各种专题的研讨,如少儿舞蹈、广场舞蹈、业余民族民间舞蹈的创作研讨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