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电影艺术在艰难中前行

时间:2009-06-20 01:37:11 来源:网络 点击:0

赶飞机前45分钟,让-米歇尔·付东接受了CBN的专访。他此次上海国际电影节之行,安排得满满当当,不过,即便如 此,付东依然为寻找合意的中国茶叶,挤出了数小时的宝贵“血拼”时间。为了说清楚茶叶的具体名字,他特意从西装的口袋里翻出黑色小本子,很认真地用法式口 音念道:“铁—观—音。”

2003年起担任法国《电影手册》主编的付东,几乎对中国的所有东西都充满兴趣,这其中自然也包括了中国的电影。十年之前,在《世界报》担任记者的 他,就专门为中国台湾地区导演侯孝贤写了一部《论侯孝贤》的电影专著。至今,中国各高校影视专业的学生仍将此书视为必读书目之一。

其实,《电影手册》对中国电影最初的关注,可追溯到上世纪60年代末和70年代初。这本由安德烈·巴赞等人于1951年创立的影评杂志,倡导年轻的电影 工作者拍摄直面生活、朴实无华的写实之作,提出了“作者电影”、“唯物主义电影”等先锋电影观念,“孕育”出了弗朗索瓦-特吕弗、克洛德-夏布罗尔和让- 吕克·戈达尔等电影大师,对大岛渚、侯孝贤、杨德昌等一大批知名电影人有重要的影响作用。

1984年,《电影手册》正式出版了“香港 制造”特辑,虽然它仅聚焦香港地区的电影,但这标志着《电影手册》在了解中国电影方面迈出了重要一步。1986年,中国第五代导演初露锋芒,《电影手册》 立刻关注起中国内地导演。以影评人身份特地来中国的付东,见到了当时正在拍摄处女作《黑炮事件》的黄建新等第五代导演。付东说:“那次旅行让我有机会接触 到第五代导演最重要的作品,像《黄土地》、《黑炮事件》和《一个和八个》等。”

但如今,当年备受付东赞誉的第五代导演中,张艺谋等人 已经走上了拍摄商业大片的道路,而被誉为“中国新浪潮”的第六代导演,代表人物之一贾樟柯在电影节上也宣布将以商业操作模式拍摄古装新片《在清朝》。另一 位第六代导演王小帅,则“义愤填膺”地在电影节主题论坛上疾呼“救救中国电影”、“要用生命来保护艺术电影”。

CBN:你也曾公开表示对张艺谋等第五代导演的失望,为什么?

付东:第五代导演非常有才华,但我现在已不期待他们在电影工业化的工作环境里拍出让人眼睛发亮的电影。张艺谋后来拍的《英雄》,重点放在视觉效果上,情节太简单,整部电影完全是广告的赝品。倒是田壮壮,我对他的创作有很大期待。

CBN:你刚才特别提到了贾樟柯。中国有很多有实力的年轻导演,你为什么特别欣赏他的作品?

付东:从我个人角度,他是我最认可的中国年轻导演。他以非常革新的方式展现了当代中国的社会变革。中国新一代导演正在寻找一种最恰当的方式来表现中国目 前所发生的变化。社会的变化非常巨大、复杂,有很多不同层面,要诠释这种复杂性,不是用我们通常认为的纪录片或故事片方式所能轻易办到的,而是要把两者的 特点融合起来。这些人中,我认为贾樟柯最有创造性。从他的《小武》、《站台》、《三峡好人》到今年的《二十四城记》,他的电影复杂了不少,他逐渐把纪录片 和剧情片这两种类型的电影融合到一起,创造更复杂、更真实的人物关系和一种新的电影语言的表达方式。

CBN:但你所说的贾樟柯的电影,《小武》、《站台》都没有上过中国的院线,《世界》、《三峡好人》票房也不理想。另一个导演王小帅,他的《青红》、《左右》在国 外获得好评,在国内却没什么“观众缘”,他炮轰那些票房过亿的导演,呼吁救救中国电影。根据你的判断,中国的电影和导演出了什么问题?

付东:王小帅说的是对的。这是一个有荣誉感的导演所说的话。中国电影并没有出问题,你所说的现象,其实在世界各国的电影界都存在。好的艺术电影并不一定会得到大众的欣赏,优秀的导演并不一定能拥有大量的观众。

  • 1
  • 2
(作者:陈琳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