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楼主: 小牛

北京故宫馆藏雕塑赏析

[复制链接]

132

主题

426

回帖

684

积分

举人

积分
684
 楼主| 发表于 2006-12-4 21:44:53 | 显示全部楼层
               铜鎏金卢舍那法界佛像,高15cm(底座失)
  此尊佛像高肉髻,面形浑圆,两眉拉长,间距较窄,双耳垂至颈部,神情端严肃穆。右手作说法状,左手扶于膝部,结跏趺坐于阶梯式双瓣覆莲高座上。法衣上左右肩分别雕饰日、月,日中刻有三足乌,月中刻桂树和玉兔。佛胸前雕一悬浮于空中的宫殿。座帐呈倒山字形下垂,左右两侧分别雕牛头人身像和竖发大口瘦身人像,中间雕一齿轮状物,上面刻划两道弦纹带。该像构思巧妙,层次分明,纹饰疏密得体。
  卢舍那佛是华严教教主,华严教徒依据《华严经》,在佛法衣上绘塑世界诸形像,试图将“佛陀即法界”的思想形象化,塑造出了卢舍那法界佛像。古代工匠在有限有空间内发挥无限的创造力,使其高超的技艺在造像中得以充分的体现。这种特殊形态的佛造像传世作品极少,对于研究佛教史和佛教造像艺术具有重要的价值。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32

主题

426

回帖

684

积分

举人

积分
684
 楼主| 发表于 2006-12-4 21:45:31 | 显示全部楼层
                           弥姐训造铜鎏金观世音像,高17.5cm
  像通体鎏金,阴线錾刻火焰纹,桃形头光,著长裙,手持杨柳枝与净瓶,立于覆莲圆座上,圆座下为方形四足座。座上镌铭:“武德六年四月八日正信佛弟子弥姐训为亡子炽造观世音菩萨一区及为合家大小普同愿造。”   理解此像的关键有两点:第一,观世音菩萨为男性形象。此像与敦煌莫高窟隋代观世音像具有一致性,它表明此时观世音尚保持着印度原有的宗教内涵,并没有完全中国化和世俗化。第二,纪年铭文的重要性。魏晋至隋,在金铜佛像上铸造发愿文标明纪年屡见不鲜,皆为惯例。入唐以后,有发愿文者顿减,具纪年发愿文者更少,具武德铭者尤为罕见。此造像不仅为我们研究唐初金铜佛提供了时代标准,也为我们研究当时的造像习俗提供了资料。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32

主题

426

回帖

684

积分

举人

积分
684
 楼主| 发表于 2006-12-4 21:46:04 | 显示全部楼层
                    

                  铜鎏金千手千眼观音像,五代,高38cm,宽30cm
    观音头戴双层宝冠,宝缯在耳后扎花结下垂,长方形脸,额开天目,细眉,双睛微闭,嘴角略呈笑意,大耳下垂,饰耳珰。颈有3道弦纹,胸饰璎珞,上身披帛,下著大裙,正中两手合十,左右各有手臂20只,手心有眼,手中分别持念珠、宝瓶、盾牌、莲蕾、宝镜、法螺、*****、弓、杵、碗、禅定佛、日、月、印(印文为大吉)、杨柳枝、羂索、箭、环、骷髅、摩尼宝珠、宝塔、经箧、经卷等法器。倚坐,台座已失。
    千手千眼观音为六观音之一,其形象至迟于唐朝已经出现。现今发现最早的此类造像可能是河南洛阳龙门东山擂鼓台北洞的八臂和四臂观音,其上方小龛有武周大足元年和长安元年(701年)题铭。千手千眼观音在四川安岳卧佛院、安岳圆觉洞、安岳千佛寨及重庆大足石刻等唐、五代、两宋时期佛教造像中为常见的题材。较为流行的样式有两种:一是刻出千手千臂,每只手中刻绘一只眼睛;一是正中两手合十,另外左右各有手20只,每只代表25手,合数为千。千手千眼观音因眼多手多而被佛教徒们认为更易体察民情,具有大慈大悲心肠,故深受人们的喜爱。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32

主题

426

回帖

684

积分

举人

积分
684
 楼主| 发表于 2006-12-4 21:46:48 | 显示全部楼层
                           多宝塔善业泥,高11.2cm,宽9.7cm
  造像方形,正面中间为佛塔,塔分三层,底层释迦、多宝并坐,上两层各一坐佛。塔左右有佛、菩萨等,背后印铭为:“大堂国永徽年五月至相寺比丘法律为师僧父母造多宝佛一部供奉及法界众生铭记。”“堂”字当为“唐”的同音假借俗写字。
  唐代佛像呈多样化趋势,“善业泥”是其一种。并有多宝塔、佛说法等题材。这类造像无需花费大量资财,却一样能达到佛家所宣称的敬佛供养的“善业”,自然深受时人、特别是一般平民百姓的欢迎,于是制造善业泥,便成了善男信女们的自然选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32

主题

426

回帖

684

积分

举人

积分
684
 楼主| 发表于 2006-12-4 21:47:23 | 显示全部楼层
张茂仁造阿弥陀佛像,隋开皇十一年(591年),石刻造像,高30cm,宽14.5cm,基座长14.5cm,宽8.2cm、高5.5cm

    此像舟型背光,正面为一佛二弟子跣足立于基座上。阿弥陀两颊丰满圆润,双目向下俯视,神态庄严,手施无畏印和与愿印。袒右肩,半披式袈裟,衣纹自然流畅,极富质感。两弟子双手合十,神态恭谨。     雕像基座为长方形,上刻 “开皇十一年二月八日,佛弟子张茂仁为亡父母敬造白玉弥陀像一区,七世先亡,现存眷属,一时作佛”。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498

主题

2021

回帖

1万

积分

巡抚

积分
11432
发表于 2006-12-4 21:47:32 | 显示全部楼层
沙发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32

主题

426

回帖

684

积分

举人

积分
684
 楼主| 发表于 2006-12-4 21:47:55 | 显示全部楼层
呵呵,没完呢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32

主题

426

回帖

684

积分

举人

积分
684
 楼主| 发表于 2006-12-4 21:48:22 | 显示全部楼层
张惠观造释迦、多宝像,唐显庆二年(657年),高39cm
    释迦、多宝并排而坐,衣饰、坐姿、形态相同。头为螺髻,面庞圆润,眉目清秀,大耳下垂,双手一施无畏印,一下垂扶膝。身著袈裟,结跏趺坐于长方形须弥座上。须弥座底部较高,中间束腰狭窄,上部为仰莲,下部为双瓣覆莲,四角有小柱,后面与背光连为一体。背光后面刻发愿文:“显庆二年六月八日,比丘尼张惠观奉为皇帝及师僧父母,法界含灵,敬造多宝、释迦像二躯,虔心供养。比丘尼孙皆念供养。观门徒惠藏、惠常等供养。”     此造像出土于河北曲阳修德寺遗址。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32

主题

426

回帖

684

积分

举人

积分
684
 楼主| 发表于 2006-12-4 21:49:09 | 显示全部楼层
                       刘三娘等造白石双阿弥陀坐像,残高36cm
  刘三娘等造白石双阿弥陀坐像,佛头已失,阿弥陀内穿僧祗支,胸系带,外著袈裟,结跏趺坐,双手一上扬,一下垂扶膝,身躯结实,丰润饱满,线刻衣饰被圆雕所取代。长方形须弥座,束腰部分为两个六棱柱,柱正面中心各雕刻一朵莲花,四角及中部共有6个力士扛托像座。座上为仰莲,下部素面。前面刻发愿文为“开元十年正月廿三日,刘三娘、妹五娘、嫂郭,为亡过父母、七代先亡,敬造玉石双身弥陁象一区,合家供养佛时。”
  河北曲阳1953-54年所出唐朝纪年造像共10件,目前所知有7件发愿文是凿刻在像座正面的,这是因为唐以前造像基座以长方形(方形)为主,正面造像多刻绘护法力士、狮子、化生童子托举博山炉等,发愿文自然要退到两侧及背面。唐朝造像,束腰须弥座成为主流,须弥座本身形状,使得其失去了雕刻护法题材的空间,将发愿文移至正面,成为当时工匠的自然选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32

主题

426

回帖

684

积分

举人

积分
684
 楼主| 发表于 2006-12-4 21:49:45 | 显示全部楼层
邸延果造白石佛像,唐天宝五年(746年),残高31cm
    此件造像出土于河北曲阳。佛像内穿僧祗支,胸部系带,外穿双领下垂式袒胸袈裟。头部残缺,右手施无畏印,左手扶膝,结跏趺坐于六角面圆柱形束腰座上,袈裟衣摆下垂。佛像身体及衣纹采用圆雕手法,真实自然。长方形底座正面与左侧刻发愿文云:“天宝五载十一月八日,邸延果、弟□□、弟广朝、丁氏女六娘、□卢氏女二娘,为亡过父、见存母,敬造玉石像一铺,合家供养。”     发愿文中的“载”即“年”。自唐天宝三年(744年)起至至德二年(757年),唐朝颁诏明令,称载不称年,此当依令而行的结果。
    与北齐的造像相比,河北曲阳唐朝白石造像 形体更加丰满圆润,特别是开元、天宝间的作品,如佛、菩萨、力士等更注重肌体的表现,使此一时期的佛教造像艺术走向一个新的阶段。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雅唐艺术网

GMT+8, 2024-3-29 10:22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