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雕塑艺术作品欣赏

时间:2008-07-04 22:38:49 来源:网络 点击:0

中国雕塑欣赏:宋塑女供养人像

宋塑女供养人像

在甘肃夭水县东南45公里处,有一座高142米,顶端略带圆锥形,底部稍小,状如农村的麦楷堆的山峰,名为“ 麦积山”。山峰东南面,由峭壁底部起至80米高处,蜂窝般凿满洞窟,有飞桥栈道悬空蹑虚,沟通于其间。这就是我国著名的大型石窟群之一:麦积山石窟

这里岩壑幽峭,林木蓊郁,素练飞泻苍崖,彩霞回映丹壁。《广舆记》称它为“秦地林泉之冠”,历代文人如北周文人庾信和唐代伟大诗人杜甫,都有题咏。杜甫在 安史之乱中曾避居秦州,即天水县。当他吟咏麦积山石窟时,已是,“野寺残僧少”,一派萧条了。那时,麦积山石窟已经历了近三个半世纪的岁月。它始凿于十六 国时期的后秦(公元384-417年)。没多久,南朝宋僧昙弘、玄高在这里隐居,常有生徒三百余人这里成了一个佛学中心。以后,北魏、西魏、北周、隋、唐、宋、元乃至明、清十几个朝代,都在这里开窟与修造。在一千五百余年中形成的石窟群,由于长期遭受地震、风化与水渗等破坏,至少有三分之一的窟龛已崩 落,现在残留在峭壁上的窟龛还有一百九十四处,大小泥塑与石雕像七千八百余件,壁画九百多平方米。这些密集在悬崖峭壁上的石窟,建造之艰巨令人惊叹。据 《玉堂闲话》记载,石窟的营造是:“自平地积薪,至于岩巅,从上镌凿其龛室佛像,功毕,旋旋拆薪而下,然后梯空架险而上。”多么宏伟而艰险的工程,多么聪 明而无畏的工匠!今天,这座山峰成了几十层楼高的古代美术馆,可与敦煌、云冈、龙门之石窟争雄。这里的北魏泥塑艺术成就,甚至超过敦煌莫高窟的同代作品。

北魏是麦积山石窟的繁荣时代,现存龛窟与塑像,有三分之二属于这个公元四、五世纪少数民族治理北部中国的朝代。祖国各民族在历史上逐步融为一体,在北魏中 晚期塑像中,有明显的体现,无论形象、气质或服饰,都可看出在逐步汉化。北魏以后,造像朝着更健康的民族化道路继续前进,到杜甫光临此地时,唐代开凿的石 窟虽已不多,但却也留下了几窟精美的泥塑。

不过,我们这里要和大家一道欣赏的既不是北魏也不是唐代的佛或菩萨塑像,而是第165窟的宋塑女供养人像。供养人就是出资开窟造像供养的信徒。佛教是最善 于运用造型艺术为自己宣传的宗教,所以又称“像教”。为了让更多的人出钱出力塑绘佛像扩大佛教的影响,往往给造像人许以无限好处。因而在佛教兴盛时代,佛 像异常众多。祈望幸福的供养人往往在佛像旁塑绘自己,一则代替自己长期向佛供养礼拜,一则显示自己的功德。在历代石窟寺庙中,供养人像随处可见,只是有较 高艺术价值的不多,麦积山第165窟女供养人像却是其中的佼佼者。

这尊女供养人像高230厘米,是公元十二世纪左右的作品。塑像未经彩绘,仍保留泥胚的黄色(原因不详)。我国古代泥塑与石雕,同古代埃及、希腊、罗马雕塑 一样,都经加彩(称为妆銮),即所谓“塑容绘质”,目的是提高逼真程度。这传统至今还保留在民间雕塑艺术中。但西方自文艺复兴以后,雕塑不再加彩,因它已 形成自己独特的语言,无须假借绘画的补充就已具备丰富的表现力。在这个意义上说,麦积山这尊女供养人像,就比妆銮过的彩塑美得多。它象一幅宋代大画家李公 麟首创的白描仕女画一样,不施丹青而光彩照人。你看她娉婷玉立,衣据在微风中飘动,衣褶简练,自然而有韵律,象绘画线条一般遒劲流畅。她两手都作握状,可 能原先执着一支莲花供养佛。最成功的是她的头部:鸭蛋脸上长眉凤目,口小如樱桃,神情端肃娴静,注意力集中,仿佛在倾听随佛而来的天乐或佛的说法,显得那 么入迷、神往和陶醉。看来这是一个年约三寸左右,灵魂为宗教所净滤过的有教养有个性的名门闺秀。对于她,“栩栩如生”、“呼之欲出”之类形容词,都不足喻 其真实与生动。她肌肤丰润,神采飞扬,站在她身旁几乎能感到她的呼吸和脉搏跳动。

写实程度的进一步提高,人物精神活动的充分揭示,是宋代优秀雕塑作品的共同特征,第165窟女供养人像正是宋代优秀雕塑的代表之一。

宋代以后,概念化、程式化、繁琐的装饰化逐渐侵蚀佛教雕塑及其他一些雕塑领域,大型雕塑被工艺性小型雕塑占去主流位置,类似麦积山女供养人这样活生生的作品,便不易见到了。

(作者:未知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