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法简史:先秦书法(二)发展史

时间:2008-05-21 21:00:00 来源:网络 点击:0

先秦书法——石鼓文

概论:继金文的一种重要字体则是“籀文”。一般认为“籀文”也就是狭义所指的“大篆”。汉朝许慎《说文解字·叙》中说:“及宣王太史籀著《大篆》十五篇,与古文或异”。

此即是以籀为人名,因人而名书体的说法,其它尚有不同说法。但是这种文字已无迹可考了,现在可以看到这种文字体系的,就是“石鼓文”。

石鼓文即是刻在鼓形石上的文字,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刻石文字。石鼓共十个,每块各刻四言诗一首,内容是歌咏秦国君游猎情况的,故也称“猎碣”。近代考证,认为它是战国时期的秦物。石在唐初被发现,后经历代辗转,原有700多字,现已仅存200多字,其中一石文字全无。

《石鼓文》字势雄强浑厚,朴茂自然。用笔匀圆挺拔:结体已趋方正;章法行列均衡、疏朗。它是秦系文字继承西周书法特点的划时代的优秀作品。历代书家、名人赞誉和临摹者甚多。苏轼在他的《石鼓歌》中说:“上迫轩(轩辕黄帝)颌(仓颉)相唯诺,下揖冰(李阳冰)斯(李斯)同筘鞧”。意思就是,黄帝时期造字 的仓颉对它也得表示称赞、尊敬。历史上的篆书名家,秦朝的李斯,唐朝的李阳冰,就是从石鼓文中培育出来的小学生。

后来的小篆,即是由这种文字脱化而来。

发展:三代传世之刻石,以石鼓文最着。据说其文词有诗经之遗风,书体则如「铁索金绳,龙腾鼎跃」,当奉为石刻之祖,诚为至言。

石鼓之数凡十,高约三尺,直径二尺余,本是「碣」,唐人不识,看它长的像圆鼓,便给它起了这样一个名字。文字则刻于四周,内容多记狩猎之事,故又称 「猎碣」,但书体尚古,极为难解,历经学者考订之后大体可读,体裁为四言诗,而修辞、用韵、诗风俱与诗经相近,应当是诗经时代的作品,旦大抵为东周秦国之 书,大篆之代表作。

考石鼓文之书体,与东周西土系极为酷似,但较西周金文整练,且笔划都是曲线,字型或长或方,随字而异,间架匀整,布白宽舒,有疏朗之趣,行款整齐,纵横成列,字体大小如一,益显端整浑厚之风。

欧阳修又称「其字古而有法」,并不难明白石鼓文的美丽。

(作者:未知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