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法随笔:细节未必决定成败

时间:2008-05-30 13:33:46 来源:网络 点击:0

散文大家林非讲过这样一个故事,故事的主角是他自己,他说上大学时,曾慕名找到托翁名著《战争与和平》来读,草草读过后,感觉远没有想象中的神乎其神。相反,从纯文学的角度,他还读出了这部巨作局部的差强人意之处,于是心血来潮,决定重读一遍,并且边读边对原作进行修改。开始他还比较自信,可是越来越吃力,大约勉强修改完一部后,他愈发觉得自己幼稚了,不得不选择放弃。因为正是从逐字逐句的修改中,他才得以深入了解了原著,进而触摸到作者的思想灵光,不断领悟到精髓所在,也真正读出了托翁的伟大。

林老的故事朴素而真诚,没有任何矫饰,道理却显而易见。那就是,真正伟大的作品都承载着一种思想,思想含量永远是作品质量的试金石,正所谓“文以载道”。在它的面前,局部的点滴得失,终将淹没其中。换句话说,在这里,细节的力量终究有限,有时未必就能决定成败。

由此,我又联想到书法创作。临帖之初,我也曾亦步亦趋,执着于线条的锤炼,沉湎于细枝末节的辨析,一年复一年,难以自拔。而过渡到创作中,却头脑空空,手足无措,出来的作品更是僵化呆板,了无生机。之所以出现“两层皮”,在于点画精到,单字精准,都只是细节,而失去精气神的把握,也就失去了整体。古人云:“书之妙道,神采为上”,更有人直言“深识书者,唯观神采,不见字形”(张怀瓘《文字论》),看来再精彩的细节,如果不能服务于整体,都将失去存在的意义。

推而广之,在中国艺术中,诸如此类的情况不胜枚举,中国画追求的气韵,诗歌讲求的朦胧,作文讲究的余韵,说到底都是着眼于整体的空间意境,而不纠缠细节的真实。空间意境的营造,来自于思想的主动参与。思想的层次决定了作品的档次。非独中国,在西方艺术中,凡高的地位如日中天,这位生前只卖出过1幅画的后印象派绘画大师同样不强调对细节的刻画,真实情感的再现成为他作品的主宰。而断臂的维纳斯更说明问题,据说许多艺术家和雕塑家千方百计、挖空心思地想补上维纳斯的双臂,因为有了双臂的维纳斯按理更具完人的特征,可结果却画蛇添足,远没有断臂的维纳斯更具风韵,为什么呢?就是因为美有多种,缺憾美也是其一。

细节决定成败。从来就不是什么新鲜的话题,而其反证一定还有很多。之所以在艺术领域遭遇“冰山”,原因在于汪中求所讨论的大多是生活上和“企业管理中的细节”,而艺术实践,要求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它的标准自然难以与其达成统一。

当然,在艺术世界中,没有细节就没有整体,细节的魅力同样不可小视。但,所有的细节必须无条件地从属于整体,这样的作品才会感动受众,进而感动世界。

细节未必决定成败。善于把握整体与细节的和谐,才是一种智慧。

(作者:戴为众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