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舞蹈史:(九)明、清时期的舞蹈

时间:2008-06-17 17:47:47 来源:网络 点击:0

第三节 明清时期的对外乐舞交流

明、清时期,我国与亚洲、欧洲各国在乐舞的交流方面,日益频繁。在日本,明清乐舞曾风靡一时。明清允许琉球、泉州互市,史书记载琉球的察度王已向中国朝贡,琉 球人尚汉学。1392年派人来北京国子监学习,此后继续不断。康熙五十八年,琉球人正议大夫杨联桂葬于通县张家湾,同年福建三十六姓移民到那霸久米村定 居,传授航海和造船技术,同时带去中国《龙舞》和《狮子舞》,《大鼓凉伞》。《续文献通考》卷120载,明嘉靖十一年(1532年)琉球宫中为陈侃使琉球 举行宴会时令四夷童歌夷曲,为夷舞,以侑觞,伛偻曲折亦足以观。陈侃著有《使琉球录》。明、清两代自公元1404年至1866年460年间,有20次册封 使乘御冠船(船头似冠形)从中国到达琉球。中国使节带去的乐舞,戏曲如《姜诗》、《王祥》、《风筝记》、《昭君和番》等,见明姚旅《露书》及《琉球人座乐 并跃图》,后者保留有《风筝记》(清,李渔作)、《和番》、《借衣靴》和其他音乐舞蹈节目。

琉球人则为迎接中国使节而准备大型乐舞《御冠船踊》。清人徐葆光康熙六十年为册封琉球国使,著有《太平传信录》,他亲眼得见由玉城朝熏任总导演的节目,这 些乐舞在琉球宫廷中秋宴和重阳宴上演出。先有老人歌谣舞蹈,次为着彩花衣服的童子舞。如《团扇曲》(六童舞)、《笠舞曲》(四童舞)、《兰花曲》(三童 舞),总名为《太平歌》。其中《老人舞》、《团扇舞》、《笠舞》一直保存到现在。当时所演戏曲《鹤、龟二儿复父仇》,现在仍在上演,名为《二童敌讨》。

明、清与日本的乐舞交流由宫廷移向民间,明末魏之琰曾去日本长崎上京宫廷演唱明代流行歌曲,很快传到民间,受到热烈欢迎。清乾隆三十二年(1768年),日本芸香堂刊印了工尺谱。清代俗曲也传入日本,因而“明清乐”风行日本全国。像《九连环》等江苏民间歌舞也传入日本,歌词首句为:“看看兮,赐奴的九连 环。”日本则改为《看看踊》,先由男性演出,后又改用女性来演(日本町田嘉章《日本歌谣的复原》)。后因歌舞为男女爱情内容而遭禁止。

明、清与高丽的乐舞交流也甚为频繁。明宫廷有《高丽国俳》,清则设《朝鲜国俳》,明景泰五年(1451年),朝鲜李朝文宗元年撰修《高丽史·乐志》,书中 记载了中国传去的“唐乐”《献仙桃》、《五羊仙》、《抛球乐》、《莲花台》、《春莺啭》等。明弘治六年(1493年),朝鲜李朝成宗二十四年,音乐家成伣 编《乐学轨范》,为《高丽史·乐志》的补充。清光绪十八年和二十六年(1892年、1901年),朝鲜李朝轨议厅又陆续刻了《进馔仪轨》和《进宴仪轨》两 本大书,中朝乐舞交流具体节目赫然在目。

明代陆路丝绸之路与西域诸国交好,海上则与琉球、朝鲜、日本交好。明代沙州(敦煌)蒙古王子阿鲁哥失里,于洪武二十四年即派使臣来朝献名马和璞玉(《明 史·西域传》);远在撒马尔罕(今中亚乌兹别克共和国一带)的蒙古驸马帖木儿也派使臣来献马匹、骆驼、照世杯等,其后人母撒为蒙古可汗时还来献狮子,仅撒 马尔罕就有27人不断来明王朝朝贡。因之,明宫廷的《九夷进宝队舞》和《胡人戏狮子》,都是有生活根据的。

图片资料

出处:中国舞蹈艺术史图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