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法简史:清代书法(二)发展史

时间:2008-05-25 00:14:35 来源:网络 点击:0

清代晚期书法

扬碑抑帖之说经阮元、包世臣发端,何绍基、康有为继后,于是碑学始成巨流。到咸丰、同治年间,“碑学大播,三尺之童,十室之社,莫不口北碑,写魏体,盖俗尚成矣。”(康有为《广艺舟双楫》)千百年来,晋唐书风对书坛的禁锢被打破了,篆书、隶书、北碑重新获得了生长的动力。书家辈出,异彩纷呈,清代因此成 为书史上又一个辉煌的时代。

其中有一已面目者,约有以下数家:

何绍基(1799——1873)阮元门生。书从颜真卿出,生动圆熟。继邓石如后,极力推崇碑学。主张“书家须自立门户”。执笔用回腕法。这种执笔法远离正常生理习惯,故每次写字须“通身力到”,每次写完“汗湿襦衣”。别有趣味。

《论书语》

吴熙载(1799——1870)师从邓石如的学生包世臣(1775——1855)。篆隶书俱学邓石如,能融会贯通。篆书流美婉转,婀娜多姿。有“吴带当风”之誉。

吴熙载《五言诗》

《五言诗》

杨沂孙(1812——1881)以篆书闻名,他的篆书,据说是将笔毫烧掉一些,以期写出粗细匀等的线条,但显得平板少趣味。自以为可与邓石如相颉颃。

杨沂孙《七言联》

《七言联》

张裕钊(1823——1894) 书法在唐法基础上参以北碑体势,以清峭刚健胜,然失于生硬刻意。

张裕钊《七言诗》

《七言诗》

赵之谦(1829——1884)晚清杰出的艺术家。篆隶书从邓石如出,刚健婀娜。楷行书初学颜真卿,后专攻北碑,熔碑帖于一炉。不足处在于太过圆熟,境界不如吴昌硕。

行书对联

《节录史游急就篇》

杨守敬(1839——1915)曾因公驻留日本四年,将中国书坛尚碑的风气传到日本,给日本幕府末期颓靡的书坛造成了极大的冲击波。被誉为“日本书道现代化之父”。

孟浩然诗杨守敬 纸本 164×35.5cm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吴昌硕(1844——1927)晚清艺术大家。篆书尤肆力于《石鼓文》,行草陶铸碑帖。书风恣肆烂漫,朴茂雄健。碑学一派至吴昌硕,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历史高度,赞者以为吴代表了古典书法的终结和近代书法的开端。

吴昌硕《五言联》

《五言联》--吴昌硕

沈曾植(1850——1922)著名学者,书法大家。成就与吴昌硕相伯仲。融汇碑帖之学,博取厚积,开拓了行草书的发展道路,丰富了碑学的表现力,代表着碑学的发展高度。

沈曾植《七律》

《七律》

康有为(1858——1927)中国近代史上如雷贯耳的人物。著有《广艺舟双楫》,成为晚清碑学理论的总结。所论将帖学一系全盘否定,有失偏激,然而对当时积弱的帖学,不无棒喝之功。康有为醉心于摩崖书风,写字时不计工拙,以意导笔。作品雄强恣肆。

康有为《五言联》

《五言联》 ——康有为

此外,翁同龢(1830——1904)、吴大澂(1835——1902)等亦有书名。

(作者:未知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