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舞蹈史:(十二)为创建新中国而战斗的舞蹈

时间:2008-06-17 19:46:57 来源:网络 点击:0

第十二章 为创建新中国而战斗的舞蹈

第一节 为争取民主自由而斗争的群众舞蹈

1945年8月,抗日战争胜利结束,在战争中受尽苦难的中国人民,强烈地表示了争取民主团结的愿望和自由和平的迫切要求,在这种形势下,群众舞蹈活动获得了新的发展,人民大众急切要求建立各种群众性的业余舞蹈组织。

当时群众舞蹈活动最为活跃的是北京、上海、云南及重庆等大城市。

抗战胜利后,北平学联确定了团结广大进步青年参加学生民主运动的方针。1947年4月,北平各大专院校相继成立了民间歌舞社,如北大、师大、辅仁、中法、燕京、清华等。其中北大民舞社的舞蹈活动开展得比较活跃,成员有项党(刘万云)、李学信、董锡玖,他们曾演出了秧歌、秧歌剧以及戴爱莲编创的民族民间舞 蹈,如《巴安弦子》等。北大民舞社自己创作反映现实生活的舞蹈有《矿工舞》(刘万云编舞)、《凿冰舞》和《农乐舞》等,从而鼓舞了青年学生的爱国热情,在 学生运动中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第三次国内革命战争中,上海的许多大、中学校和各行业,特别是大专院校,组织歌咏和舞蹈团体者相当普遍。这类文艺活动组织吸引了众多的学生参加,大家通过 民间舞蹈活动,形成了活泼、愉快、团结、友爱的气氛,并产生出团结就是力量的效果。他们亦演出秧歌剧,并在秧歌的基础上进行创作,努力反映现实生活。上海 各大专院校传播的民族民间舞蹈,多半是戴爱莲编创和表演的《青春舞曲》、《巴安弦子》、《春游》、《嘉戎酒会》、《瑶人之舞》等,深受青年学生的喜爱。

在民主运动中,云南的舞蹈活动开展得比较突出和热烈。如西南联大、师院、建民中学及游击队的“边纵”八支队、七支队等,曾演出了舞蹈家吴晓邦、戴爱莲、梁伦的作品,并以现实的斗争生活创作了不少受群众欢迎的舞蹈。

1946年5月,昆明举行了彝胞歌舞大会,这是民族舞蹈艺术第一次走上昆明的舞坛,他们演出了《跳麟甲》、《跳汉》、《跳鼓》、《鸽子渡食》、《猴子搬包 谷》、《阿细跳月》等舞蹈,得到了文化界著名人士闻一多、费孝通、楚图南、徐嘉瑞等人的高度评价。这次演出对民族舞蹈发展和昆明的群众舞蹈活动的开展有着 积极的影响。

这一时期的群众舞蹈既继承了民族民间舞蹈传统,又努力表现了人民的现实生活。舞蹈家吴晓邦、戴爱莲、梁伦的作品,也流传在青年学生之中。群众舞蹈在反饥饿、反内战、争民主、争自由中得到更广泛的普及。

图片资料

出处:中国舞蹈艺术史图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