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剧百科
戏剧 - 东方戏剧的发展
中国戏剧
东方各国的民族戏剧很难纳入以上的历史分期,而西方戏剧的引入则是近代的事情。
在日本,到17世纪发展成熟的歌舞伎,乃是民族戏剧最完整的形式。明治初期的戏剧改革是从改良歌舞伎开始的,改革后的戏剧样式叫做新派。20世纪初,坪内逍遥于 1906年组成文艺协会,把欧洲戏剧形式引进日本,称之为新剧(即话剧)。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后,为日本现代戏剧的繁荣期,西方现代戏剧的一些流派影响到日 本剧坛,但主潮仍然是现实主义戏剧。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荒诞派戏剧对日本戏剧的影响很大,但现实主义仍为主流。到80年代,日本剧坛仍然是新剧与民族 戏剧并存共荣。
印度戏剧从公元前后到12世纪为古典梵剧时期,主要剧作家有迦梨陀娑、首陀罗迦、毗舍佉达多等。从17世纪下半叶到19世纪,是印度戏剧的近代时期,D.米特拉是近代孟加拉语戏剧的创始人。1919年以后,是印度戏剧的现代时期,V.沃尔马(1889~1969)曾以历史剧著称。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作家辛格尔·维纳吉也写过剧本。在朝鲜、印度尼西亚、泰国、越南等也都有自己的民族戏剧和从西方引进的戏剧,后者的形式是相近的,而民族戏剧则各有特色。
中国戏曲艺术有800年以上的历史,由南宋戏文、金元杂剧、明清传奇、近代北方小戏直到现代新戏曲,不断繁衍,创造了在世界戏剧中自成体系的舞台艺术,对世界戏剧宝库作出了宝贵的贡献。20世纪初,西方戏剧传入中国,在1928年,戏剧家洪深提议把它定名为话剧。以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为标志,中国话剧分为现代和当代两个时期。
中国现代戏剧以广泛吸收西方现代戏剧的众多流派为起点,在社会运动和革命斗争的浪潮中,逐步形成了自己的传统。五四新文化运动开始以后,广泛介绍西方文化(包括文学、戏剧)成为历史的要求。由于社会改革的需要,中国文化界首先推崇、介绍的是易卜生的 社会问题剧。以翻译出版易卜生的剧作为前导,在20年代曾创作一批社会问题剧,从婚姻、家庭的角度揭示现实的社会问题,但大都显得幼稚。在20年代,西方 现代派戏剧也被介绍到中国,宋春舫在这方面有突出贡献。当时,有些剧作家深受现代派戏剧的影响,如田汉倾心于西方的新浪漫主义,他的早期作品有浓重的象征 主义色彩。郭沫若曾推崇德国的表现主义戏剧,他早期取材于神话传说和历史故事的剧作,也是有表现主义的特点。从20年代末起,中国现代话剧的主潮是左翼戏 剧运动,戏剧创作和演出同中国现实革命斗争的联系更为自觉,更为紧密。由这时起,到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为止,中国话剧经历了左翼戏剧、国防戏剧、抗战戏剧以及解放战争时期的戏剧等阶段。在此20年上下,继20年代崛起的田汉、郭沫若、洪深、阳翰笙、欧阳予倩、熊佛西、丁西林等第一代剧作家之后,又先后出现了曹禺、夏衍、阿英、于伶、陈白尘、宋之的、石凌鹤、吴祖光、杨村彬、沈浮、王震之、胡可、李伯钊、杜峰、傅铎等剧作家。他们的代表性作品体现着中国现代话剧的传统,其中有些剧作家和作品显示了现实主义戏剧的成熟。中国剧目及外国优秀剧作的上演,也培育了大批优秀的导演、演员和舞台美术家。
1949~1966 年这17年间,社会的解放以及安定的局面,为中国戏剧的发展提供了条件。在此期间,曾涌现出一大批新的剧作家、导演、演员和舞台美术家,新创作和演出的剧目总数有数千 之多,反映了这一时期的社会风貌。1966~1976 年的十年动乱是话剧创作和演出的衰败期。1976年粉碎四人帮以后,话剧很快复兴,并出现了以社会问题剧为主潮的繁荣局面。80年代以后,改革、开放的浪 潮冲击文化艺术领域,话剧创作和演出开始了多方位的探索。有些剧作家更着力于戏剧内在意义的深化。有些剧作家则更着力于对戏剧外在形式的实验性探索。1986年以后,多方位探索已出现分股合流的趋势。在这一时期,话剧导演、表演、舞台美术等各个领域也出现一批勇于探索的中青年艺术家,使舞台艺术呈现出多姿多彩的局面。与艺术实践中的探索相并行,戏剧理论研究与戏剧批评也空前活跃。这是中国话剧在新时期发展的必然趋势。
- 上一篇:没有了
- 下一篇:话剧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