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雅唐艺术论坛 首页 戏剧 越剧 查看内容

各时期越剧剧团简介

2017-1-9 08:40| 发布者: 李艺| 查看: 19889| 评论: 0

摘要: 戏班 剧团   早期越剧小歌班的演出,无剧种和戏班的名称,往往以领衔演员姓名称呼班名。自 1917年5月以袁生木(莫)、袁文山领衔的小歌班进入上海新化园演出后,在报纸广告中也无剧种和戏班的名称,还以领衔演员姓名 ...


中兴舞台  前身是永乐女子越剧班,1939年秋,琴师俞阿炳在上海借永乐堂(在山西北路近天潼路的一处道士堂),以堂名为班名,公开招收学生入班。他自命为班主,与 入班的学生家长签订入班“关书”。学艺期限为一年半,学生每月交学费2元,不供膳宿,走读学艺。请来男班演员刘金招为教戏师傅。没有正规教材,靠学生自己 跟着收音机播放的越剧唱段学唱(多数是马樟花、袁雪芬等演员的唱腔)。班主负责操琴帮学生吊嗓子,师傅教些诸如《盘夫》、《借红灯》、《倪凤煽茶》等传统 剧目。学戏半年后,学生即随师傅去唱堂会。1941年夏春之交,因俞阿炳与刘金招不和,班主弃班离去,刘金招接过永乐班,并易名为“中兴舞台”,请学生帮 师演出一年半。永乐班时招收学生20余人,年龄在12岁至18岁之间。当时唱头肩的花旦是徐玲娟,小生郑美卿,老生周玉珍。年龄小一点的有焦月娥、叶素 琴、王玉英、陈少鹏。改名为中兴舞台后,刘金招曾从嵊县招收10余名学生,其中唱花旦的邢金花,顶替了因嫁人而离开的徐玲娟。科班常在大自鸣钟、徐家汇、法华镇等一些小茶馆内唱路头戏,也唱堂会。1942年至1943年之际,因刘金招倚重嵊籍学生,大部分上海学生赌气离开,嫁的嫁,走的走,使“中兴舞台” 难以支撑,刘金招带着嵊县来的学生转向杭、嘉、湖一带去演出。

鸿兴舞台  女子越剧科班,1940年,由男班老艺人李桂芳与人在沪合股开办。地点在今上海市虹口区平凉路上,借民房客堂间、前楼、亭子间使用。招收了10多岁的女孩 20多人为学员,其中有学小生的毕春芳、陈佩君,学花旦的罗佩琴,学老生的罗佩芳,学大面的茅胜奎。教师有男班的演员朱忠兴(老生)、刘金玉(正旦)、沈 玉昆(武生)等。学员进班签订“关书”,学徒期三年,期满帮师半年,伙食费自理。教学半年后“串红台”演出。后请来客师搭班演出于杭、嘉、湖等地。1943年,李桂芳病故,科班散伙。

四季班  女子越剧科班,又名“四友社”。1940年,在沪由男班老艺人张福奎(大面)、盖月棠(老生)、沈九霞(花旦)、沈翠霞(花旦)携各自所带徒弟组建,并招 收了10多岁的学徒20多人。地点在泥城桥旁一爿石灰店楼上的三层阁。学徒进班立下“富贵由命,生死在天”的“关书”,言明学艺2年(有的3年)再帮师半 年。学徒陆锦花、郑采君拜张福奎为师,吕瑞英拜盖月棠为师。学艺3个月就“串红台”,第一出戏是《仁义缘》,在曹家渡五角场福园茶馆演出,陆锦花饰小生韩 文才,郑采君饰小丑周惠吉,盖月棠师傅配演老仆韩义。吕惠英(小生)、吕瑞英(花旦)学演了《十八相送》、《盘夫》、《楼台会》、《倪凤煽茶》等剧目。两 年后,学徒陆续离去,如陆锦花在1942年离班后到金门大戏院,后到袁雪芬领衔的大来剧场搭班演出。1944年,所有学徒学习期满,科班随之结束。

陶叶剧团  女子越剧科班,因班主兼主教师傅为陶素莲、叶琴芳,故取两师之姓为班名。1941年3月下旬开始招生,同年就在上海南市石皮弄三余里31号开班。陆续招收 学员共20余人,皆以“雅”字取艺名,如小生周雅云、郑雅飞、朱雅芳、赵雅麟、竺雅龙,小旦刘雅君、叶雅兰、戚雅仙、范雅玉、陶雅红(陶素莲之女),老生 相雅卿、钱雅明、袁雅臣,老旦张雅花,小丑周雅卿(由小生改小丑),大面吴雅奎等。文戏师傅有陶、叶及林友生等,武功师傅为俞德佬。另有“开笔师傅”金昌 荣,负责给各行当学员抄写唱词、赋子“单片”。教学剧目有《游庵认母》、《倪凤煽茶》、《盘夫》、《采桂》、《斩经堂》、《三看御妹》等折子戏和大戏。进 班时订有“关书”,规定学员须交纳学费,中途退学的自行负责;坐科3年,出科后帮师傅演出半年。教学半年后即串台演出,首演于南市德发戏院,继而演出于虹 口沪东戏院。接着便走出上海,流动演出于铁路、公路沿线城镇,如苏州、嘉兴、平湖、太仓、杭州、宁波、绍兴等地。由于学员演艺不精,故而常由教戏师傅与学 员同台演出,如陶素莲(闺门旦出身)曾主演《可怜的孤孀》,叶琴芳(刀马旦出身)曾主演《纣王与妲己》。后期又聘请屠杏花、小白玉梅、吴小楼等担任客师,使学员在成年演员的带领演出中,逐步掌握唱做念打的运用和表演人物的技艺。1943年,袁雪芬在大来剧场进行“新越剧”的改革探索,邀陶叶剧团做班底,这 个尚未满师的科班便由此走到越剧改革的前列。从演《人海飘航》开始,直至1944年3月的《王昭君》,科班经历20、30部新戏的磨炼,终于在改革探索的 环境中“满师”。刘雅君、戚雅仙、叶雅兰、赵雅麟等新秀脱颖而出,戚雅仙甚至被称为“袁派小花旦”。1945年学艺期满,出科学员分头搭班离去,科班宣告 解散。不久抗日战争胜利,陶、叶又去嵊县苦竹村举办第二个陶叶剧团,以“素”字为学员取艺名。

少少剧团  女子越剧科班,1943年底在沪成立,地点在大新游乐场。班主胡高明,教师有男班老艺人高令童、竺基焕。男班演员陆大善(陆小毛)、唐德贵、沈玉昆、俞化 龙也曾参与教学和演出。武功教师有京剧艺人胡桂海、周五宝。学员艺名均冠以“少”字。1944年初至1949年6月,共分批招收青少年学员40余人。1944年初,招收第一批学员有陈少春、袁少珊、杨少雅等12人。学艺年限为3年,初学半年饭费自理。教学戏目文戏有《盘夫》、《曾贵嫖嫂》等,武戏有 《三岔口》、《虹霓关》、《大闹嘉兴府》、《收岑彭》和《投军别窑》、《八美跑车》等。教学半年后,就请客师跑码头演出,庞天华、钱艳秋、张桂卿、王玉 英、王桂英等女班演员,曾做过该班客师。1945年,招收的第二批学员有张少栋、田少凤、蒋少峰等6人。1946年,招收的第三批学员有俞少鹏、刘少珠、沈少锦等12人。1948年,班子在无锡演出时曾因患瘟疫而散伙。其后班子重新组合,1949年在上海民华楼演出时又招收了第四批学员,其中有周少麟、张 少兰、曹少珍、王少芳等。1950年,戏班作为民间职业剧团向上海市文化局登记。1956年春,全国社会主义改造运动时被批准为新国营剧团。同年5月,支 援到浙江省洞头县。该班的教学以武功见长,学员大都以武功戏启蒙,打下了较好的武功基础。同时采取边教学边演出的方法,让学员在舞台实践中增长才干。

忠孝班  女子越剧科班,在沪开办于1944年春。班址在顺昌路同乐戏院。主办人为王义平(1945年去世)、朱金一(同乐戏院老板)、陈尽鹤。招收学员50名,学 制3年。当时受越剧改革影响,班里除请来男班老艺人马潮水、谢碧云教戏外,又特聘陶贤、洪澜等编导人员组成剧务部,以排演新编剧目为主。学习40天即上台 串戏,第一出戏为《岳飞归天》,继排《刘备招亲》、《四进士》等剧目。学员均以“忠”字冠艺名,如郑忠梅、戴忠桂、李忠萍、王忠蝉、王忠芬、陆忠芳等。1945年,又招收了20多名学员插班培训,边学边参加演出,艺名均冠“孝”字,如楼孝佩、郑孝娥、孙孝英等。1947年11月13日至15日,在同乐戏 院举行毕业公演,剧目为《筱丹桂备忘录》。后科班结束,学员各自去搭班演出。

玉字班  女子越剧科班,在沪开办于1945年,由丹桂剧团用贴告示方式招考学员,当时考取的共计二十五六人。科班借东方饭店(即现在的工人文化宫)练功练唱,学员 用走读形式,白天学戏,晚上回家,中饭自理。负责人兼老师林筱宝,京剧老师沈君卿教基本功,编导闻钟、陶贤、刘涛3位老师带剧本来进行排练。3个月后即下 乡演出,演出地区均为上海附近,如太仓、罗店、常熟、浏河一带,取名“一鸣越剧团”,边练功,边排练,边演出。小生吕玉卿、王玉春、胡玉佩,花旦曹玉珍、蔡玉连、莫玉红,老生毛玉棠、朱玉昆,小丑周玉璞,老旦丁玉南。曾演出过《香罗带》、《人面桃花》及包公戏与一些路头戏。剧团于1949年解散。

金龙女子越剧团  女子越剧科班,在沪成立于1947年。创办人张耀金,地点在露香园路开明里。第一批招收少年女徒14人,艺名均冠以“金”字,例如学花旦的张金花、张金 英,学小生的陆金娟、沈金卿、徐金春,学老生的王金萍,学小丑的洪金哈,学老旦的周金玉等。学徒进班要签“关书”,言明学戏3年,再帮师半年,生死不管,初学半年内饭费自理。教戏师傅有男班艺人裘凤山,教上台引子、坐台白、赋子等文戏基本功,并请京剧师傅教武功,进行搁腿、下腰等基训。半年后上台演出,请 来客师唱主角,学徒做配角、跑龙套。科班跑码头至杭州时,又招收了张金月(花旦)等一批学徒。1949年夏,科班从昆山演到杭州时,部分年岁较大的学员离 班而去,部分年岁较小的学徒仍随班回上海,在福安游乐场等场所演出,直至1950年学徒期满科班散伙。

青年越艺社  越剧演员训练机构,1950年初成立于上海。原名天星越艺社,负责人王一颿,由青年越剧爱好者集体组成。是年2月,改组为“青年越艺社”,社长兼编导金 人、技导文谷。学员有文青皓、水青莲、孔青华、徐青兰、岳青群、吕青凤等20人。每人学唱流派,通过剧目排练和广播电台播唱进行教学。1950年夏,实验 演出《孔雀东南飞》于上海丽都花园。之后,演出于明星大戏院、宁波大戏院、同孚大戏院等剧场。该社成员尚有编剧陈曼、导演田野及特约编导南薇、朱铿等。演 出剧目有《梁山伯与祝英台》、《会真记》、《梁红玉》、《钗头凤》、《生死恋》、《桃李芬芳》等。1951年上半年,该社合同期满解散,人员分别进入上海 和外地剧团。如文青皓、水青莲进合作越剧团,吕青凤进芳华越剧团,孔青华进镇江越剧团等。

昆仑越剧社  1950年3月,越剧老艺人钟文华在上海所办的培训班。从100名孩子中招收了30名学员,她们当中年龄最大的19岁,最小的13岁。钟文华给这些小姑娘 取的艺名中全都带有一个“世”字,如钱世娥、徐世娟、竺世强、陆世佩、方世菲、张世兰、王世钰等,称“世”字辈。

她们苦练唱做念打基本功,在钟文华的指点下技艺日臻成熟,成为艺术苗圃里30朵出众的小花。1951年9月1日,她们在苏州新村剧场进行了首场演出。演出的剧目是传统戏《碧玉 簪》,打出的是“青春越剧团”的招牌。1955年,这个团到了南通,她们在南通的演出引起了轰动,也受到了南通地方领导的注意和重视。当时,适逢全国的演 艺团体进行登记,南通市的领导便竭力挽留她们,成立了南通市越剧团二团。1958年,越剧二团与一团合并成立了南通市越剧团。

出新越艺社  女子越剧演员训练班,在沪开办于1950年冬。由男班老艺人比较集中的复兴越剧团创办,社址租用南市文庙路73号私人宅邸,社长童正初,副社长陈焕(艺名 筱世昌),社务委员周剑鹤、陈德禄等,均系男班老艺人。经公开登报招考,录取了年龄11岁至18岁的青少年学员108名,于1950年12月15日开学 (学制未作规定)。教师有男班老艺人刘金玉、张小林、陈元春、张福奎、裘福彪、陈德禄、吕茂洪和女班老艺人屠杏花、邢月芳、小白玉梅等。学员均走读,每月 缴学费5元。该社是在上海市人民政府文化主管部门指导下创设的民办艺训班,与旧科班有着本质的不同,为培养越剧接班人的办学宗旨比较明确,办学人员和教师 有较强的事业心,专职教师工薪微薄,兼职教师不取酬金。向学员收取的少量学费,用于校舍租金等教学开支上。教学方法与旧科班师傅教唱赋子、说幕表戏的一套 有所不同,教戏已用完整的剧本,学戏与排戏相结合,对学员不打不骂,生活管理比较严格,学艺期间没有一个学员在私生活上出过问题。学员们集中学习了8个 月,学会了《沉香扇》、《碧玉簪》、《盘夫索夫》、《梁山伯与祝英台》、《鸳鸯剑》、《孔雀东南飞》等大戏和部分小戏、折子戏。1951年秋,师生组成4 个实习演出团:出新一团、出新二团、出新三团、出新四团,分赴浙江杭、嘉、湖地区和沪宁铁路沿线城镇演出。其时伙食由集体供应,发给学员制服一套,每月生 活费6元。在巡回演出时,二团就落户江苏镇江;三团、四团合并落户浙江湖州;一团回沪后于1952年10月10日在老闸大戏院正式建团,定名为“上海市出 新第一越剧团”,主要演员四柱头有小生邵文娟、花旦马雅萍、老生冯佩芬、小丑单林英。

群立越艺社  女子越剧科班,在沪成立于1951年1月。由私营电台老板竺文浩开办,社长方正,副社长汤笔花。同年5月30日呈报上海市文化局,未被批准。是年10月,邀请余彩琴担任社长,再次申报获得批准。于10月16日发给开业证书,并于10月27日补办了开学典礼。学员有27人,年龄均在15岁左右,大都是余彩琴 到其他越艺社挑选而来。如周雯霞、周雯芳就是从革新越艺社挑来的。学员艺名均以“雯”字相冠,花旦有周雯霞、王雯云,小生有周雯芳、夏雯君,老生有胡雯 楼、李雯兰,小丑有陈雯卿、张雯珠,老旦有虞雯美等。由余彩琴和李艳芳教文戏,周君铭教京剧武功。开设表情课、政治课和文化课。请了刘秋帆等5位乐师。教 学以《楼台会》、《拾玉镯》、《盘夫》、《借红灯》、《小放牛》等越剧传统折子戏为主。学员学艺初期,需自付饭费。1953年1月,学员结业,成立民营群 立越剧团,直至1954年散伙。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下一篇:越剧发展历史

最新评论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雅唐艺术网

GMT+8, 2024-5-17 02:27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