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如轩书法随笔

时间:2008-05-30 13:35:07 来源:网络 点击:0

五、重读《翰墨曲》

忘年师友窦黎明先生的诗《翰墨曲》,已经伴我走过了十五个春秋。虽然背不到底,但其中紧要的字字句句,早已刻在心田。每当为新一届学生上第一节课,我都有为他们吟诵。我很动情,学生们也被深深地打动。

当代诗坛,很难看到这样的好诗了。要么唱着个人的休戚,要么留连于呢呢情话,要么玩弄奇诗怪句 …… 而先生的诗,梦萦魂牵于祖国的怀抱,眷眷依恋于民族艺术,铜琶铁板,沉郁豪放,激情喷涌,真情满纸,读来确能震撼心灵,感人肺腑。

在这个人人为存在意义而茫然的时代,重弹爱国音调,可能惹人嘲笑。但是,谁想在这块土地上长成参天大树,谁就必须深深扎进祖国母亲的怀抱,这是毋庸置疑的,这正是黎明先生的诗给我们的启示。

黎明先生有着丰富的人生经历,解放战争,枪林弹雨;文革十年,劫难重重;拨乱反正,春雨绵绵(先生有诗:”你看那飘飘飞雪不是化作情思绵绵的春雨了吗?” 讴歌改革开放、文艺春天的到来)。从首都北京,无论顺境还是逆境,他对祖国的爱恋始终痴心不改。他曾赞美野草:“你长得自然,长得坦荡,成熟得认真,枯荣连绵与大地母亲共久长!”以抒胸臆。直到他把生命交付书法,更以坎坷的心灵,把他的爱国情怀和他对民族文化的恋情注入诗歌,注入书法。

他始终认为书法是生命的迹化,而这活泼的生命就是祖国命运、民族文化铸就的。所以他的《翰墨曲》组诗一《墨音》以“只有用心灵才能研出纯正的墨色”做题记。你看,他的墨磨得多么凝重:“他把白发上录记的愁苦研在墨海里,他把我们民族的骄傲与苦难融进墨浪间,他把闪光的信念与孩子的天真同墨块一起研磨,他把战士的爱憎与正气也磨进石砚!啊!今天、明天、昨天、前天,愁苦、欢愉、卑缩、尊严。红黄蓝白青紫,苦涩酸辣香甜!统统放在大不盈尺的砚中研磨,通通投进他这情操的熔炉里提炼 ……”而组诗二《笔情》则以“笔,是书者生命的风帆”题记,他的笔挥洒得多么淋漓峻美:“他把悠悠远古的遐想凝入笔端,他把无数的风风雨雨汇集笔端,他把千万条苦难的河流引导到笔端,他把奔向太阳的向往倾注到笔端,于是,他开始了情涛的飞流,意念的奔腾 …… ”

他自信把生命融入书法,存在就充满意义:“是的,有一天他也是要死的,像一切生命一样走完自己坎坷的征程;但是,我可断言他不会死在凄冷的叹息里,他的最后一息将包容着雷的轰响火的蒸腾 …… ”(《笔情》结尾)这不正是对书法家存在价值的肯定和礼赞吗?

他从来都认为书法是非形式,而是表现的。没有民族灵魂的支持,再美的形式只能是空洞的躯壳。只有拥抱民族文化,书法创作才能走向深远。“我从远古的洞穴出发,踏着九曲黄河的涛声寻觅,走向红日升起的地方,这就是我的全部征程!”(组诗三《回声》结尾)写到这里,我不禁油然想起陈寅恪、吴宓两先生,他们至死不渝地为民族学术文化忧患独叹,甚至为学术文化而殉道,这种精神不弥足珍贵吗?我认为中国书法的确需要导向,那就是走出个人得失的忧乐,为民族文艺的振兴而踏实努力,这导向难道不好吗?

六、“修养”点滴

因为爱好声乐,所以很关注“大红鹰杯”青年歌手大赛,几乎每场比赛没有落过。最精采的莫过于那零点几几分文化修养的角逐。选手们紧张尴尬的表现,评委们严肃公正的评判,至今历历在目,着实令人难忘。

当代青年歌手,无论业余抑或专业,文化修养的确较差,即使音乐专业本身的知识功底也欠扎实,不识线谱者有之,听音不准者有之,拟唱走调者有之 …… 单凭一首歌,想跻身歌唱家行列,多么幼稚简单。这景况和我们青年书人的情形别无二致,如出一辙。

当代青年书人大多寄希望于笔头,认为只要不停地写,总会写好。甚至有人高论书法作品的书卷气与读书做学问无关,读书治学不仅无益于书法创作,而且还耽误书法的学习,不要说字外功夫,字内必备的工夫底蕴都懒得去理。试看现今青年书人,几人研读书法史,几人问津书法理论……

只埋怨篆隶书写不好,篆刻字法欠妥,不研究文字学,不谙小学,光靠几本集联,集句什么的,参展时照抄一份,怎能臻于篆隶佳境。罗振玉、董作宾之流甲骨写得精彩,他们是如何对待写篆书的呀?我们为什么“徒见成功之美,不悟所致之由”呢?

错别字屡禁不止,其实不必深研文字学,肯花点儿时间学学古代汉语,好好掌握一下繁体字、异体字、古今字、通假字、假借字的知识常识,能杜绝不少错别字。甚至多读碑帖,借助工具书,多掌握一些碑别字、帖写法、俗字等,也会减少许多不该出的笑话。

一个民族,不知道自己从何处走来,也就不知道自己走向何处。同样,我们搞书法,必须追问书法史,探究书法理论,廓清书艺源流,悟极书理,才能   拨开层层迷雾,找到属于我们自己的道路。没有历史感的书法不是好的书法,不懂书法史的书家是不可想象的。

“司空表圣之二十四诗品,其有益于书也,过于庾人子慎之书品。盖庾品只为古人标次第,司空品是为一己陶胸次也,此惟深于书而不狃于书者知之。”(刘熙载《艺概》)这是深于书者的真知灼见。中国书法是诗化的艺术,书法艺术的语言是诗学编码。诗词歌赋不只是我们的书写素材,我们理应深入体悟书法与诗词节奏、韵律、意境上的通感,使自己的书法融入更多的诗意,使我们的书法流露出更多的笔墨之外的韵趣。我们不应只在一本《书家必携》里讨生活,深入学习鉴赏诗词歌赋,不是书外功,而是我们不可缺少的书内功夫。

全国第三届中青年书展,刘正成先生展出四通自作跋语小札,书文并茂,词清调雅,事后还在《书法报》发表小文,提倡增加书法作品的文化内涵。这种追求,实在是我们青年书人应该学习效法的。即使不能作诗为文,能写一点文从字顺的跋语也很可贵,这是提高文化修养、美学修养的有效途径。

最要紧的是我们青年书人应沉潜于我们中华民族的艺术精神之中,寻找书法艺术灵魂的东西。好的艺术必然来源于深湛的艺术思想,培养个性化的审美理想、艺术思想,是形成自我独特的艺术风格的前提。伟大的艺术家莫不是深沉的思想者。深入研读关于我们民族文化思想典籍,培养自我艺术思维、高尚灵魂尤其重要。读不通文言原著,可从近现代学人对民族文化的阐释、反思读起,溯源寻流进而深深地植根于丰饶的传统文化的土壤。王国维、梁任公、马一浮、林语堂、宗白华、邓以蛰、张中行、李泽厚、余秋雨等等的著作皆可读。只要我们虔诚问道,总会有新的发现,那样我们便不会再牺牲个性,随波逐流了。

几年前,张荣庆先生就在一篇短文中指出,某些中青年书法创作的“滞留”现象,乃是学养跟不上去的缘故,主张学书一开始就应双管齐下,不做亡羊补牢者,很有见地。

在这个泛文化而没有文化,人们奢谈修养而缺少修养的时代,增加自身的修养尤其难能可贵,那是我们的艺术走向深远,走向广大的里程碑。

(作者:韩戾军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