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雅唐艺术论坛 首页 戏剧 越剧 查看内容

各时期越剧剧团简介

2017-1-9 08:40| 发布者: 李艺| 查看: 19584| 评论: 0

摘要: 戏班 剧团   早期越剧小歌班的演出,无剧种和戏班的名称,往往以领衔演员姓名称呼班名。自 1917年5月以袁生木(莫)、袁文山领衔的小歌班进入上海新化园演出后,在报纸广告中也无剧种和戏班的名称,还以领衔演员姓名 ...


上海市青年越剧团  1958年冬成立,由邑庙区所属的和平、光荣两越剧团,在整风运动后期调整合并而成。全团60余人,演员均为30岁以下的青年演员。团长张金花,副团长何 明珠。区文化局派干部张士林任政治指导员,卢时俊任艺术指导员。主要演员有小生陈琦,花旦张金花、应菊妹,老生王金萍等。剧务部成员有编导陶贤、王一明、赵羽,作曲张大森,舞美设计徐国庆等。新编了《荀灌娘》、《借势剑》、《白罗衫》、《花亭会》等剧目,在中华、解放、大同等剧场演出。1959年8月,全 团上调,直属上海市文化局领导,任命陶影为团长,张士林为副团长。聘请京剧老演员赵君艳、陶德康为演员教授身段、武功。排演了《打金枝》、《武松杀嫂》两 剧,参加12月举行的上海市青年演员汇报演出。在《打金枝》剧中饰演郭暧的陈琦、饰演唐皇的王金萍和在《武松杀嫂》剧中饰演武松的武雅芳、饰演潘金莲的张 金花均获奖。1960年2月4日,经中共上海市委宣传部指示,该团划归上海越剧院建制,改名为上海越剧院青年剧团(三团)。

奉贤 县越剧团  前身为新华越剧团。1952年2月,在太仓县城厢镇新华戏院成立,全团30多人。1955年5月到奉贤,县文教科对该剧团进行登记,并改名为奉贤县新华越 剧团,后改称为奉贤县越剧团。先后上演了《三看御妹》、《梁山伯与祝英台》、《唐伯虎》、《追鱼》、《金水桥》、《三请樊梨花》、《杨门女将》、《劈山救 母》、《芦荡火种》、《智取威虎山》、《琼花》、《红灯记》等近百台传统戏和现代剧目。“文化大革命”期间解散。

川沙县 越剧团  1955年5月,由原在川沙演出的浙江省德清县新民越剧团改组而成。1956年至1958年,共整理、演出《双珠凤》等60多个传统剧目。1958年“大 跃进”期间,开始排演《山村新媳妇》等现代剧目。1963年以后演出现代戏的比重逐渐增加。1966年上半年起停止演出,1971年4月解散。

松江县越剧团  1955年9月成立。前身为三庆越剧团,初称松江县三新越剧团,后易名为松江县越剧团,由小生赵世祥领衔演出。初期有30余人,最多时有80余人。主要演 出传统剧目。1956年排演《十五贯》,参加专区专业剧团会演。1971年7月解散。1978年12月重建,次年1月恢复演出。1985年又解散。

南汇县越剧团  1960年12月建立。初为“实验越剧团”,1962年12月正式建立南汇越剧团,团员60人,为集体所有制。1963年至1965年相继演出《雷锋》、《杨立贝》、《夺印》、《年青的一代》、《丰收之后》、《一家人》、《南海长城》、《智取威虎山》等69台现代戏。《党的生活》、《支部生活》等党刊专题 刊登了《剧团虽小志气高》的文章,表扬该团坚持下乡下厂演出现代戏的革命精神。“文化大革命”期间该团解散。1979年7月剧团恢复,由青年徐派小生徐持 平领衔。在市区演出《莫愁女》,连演7个月,场场客满,电视台为该剧全场录像。此后相继演出《鸳鸯剑》、《柳玉娘》、《红楼梦》等。20多年来的演出活 动,遍及上海市各县和市区大小剧场,以及浙江、江苏两省的安吉、湖州、苏州、盐城等地区,共演出各种剧目94个。1989年又解散。

崇明县越剧团  1964年9月,由进化、进艺两个越剧团合并组成。进化越剧团,1950年10月建于浙江省湖州市,全团40人左右。1954年10月,到崇明县演出,次 年3月改为崇明县进化越剧团,属集体所有制。1958年10月,现代戏《钢铁女儿》参加南通专区戏曲会演。1959年,现代戏《红色的种子》第一至第三场 参加上海市青年会演。进艺越剧团,1951年8月建于江苏省常熟市。1955年5月到崇明县演出,12月改为崇明县进艺越剧团,属集体所有制。1959年 2月,历史剧《唐一岑》参加上海市戏剧会演。崇明县越剧团初建时有演职员60余人,以演出现代戏为主。1970年9月,剧团解散。1980年1月重建,以 演出古装戏为主。1985年又解散。

虹口越剧团  1979年成立于上海,全团有演职员70人。前身为飞鸣越剧团和东风越剧团。1979年2月,以虹口区越剧演出队名义,开始演出《见姑》、《赠塔》等选场 和《九斤姑娘》等折子戏。主要演员有小生陆锦娟、朱惠芳、筱一峰(特邀)、尹美娣、丁育之,花旦李蓉芳、张蓓丽、程心如、陆苏美、王美芳、刘丽明,老生沈 爱莲、刘艳芳、孙菊琴,小丑何笑笑、钱飞英等。主要业务人员有:编剧盛燮,导演谢洪林,作曲金笳、潘祖德(伟异)、梁国祥,舞美设计陈必华、吴国梁等。同 年6月起演出了《狸猫换太子》、《云中落绣鞋》、《山河恋》、《盘妻索妻》等剧目。1979年10月,定名为虹口越剧团,属国营性质,初任团长为李明。其 后,尹派传人尹小芳和编剧陈曼受邀加盟。区政府为剧团特聘尹桂芳作艺术顾问,又特请了昆剧前辈郑传鉴、上海戏剧学院舞美教授徐渠作艺术指导。1982年 春,开排了《沙漠王子》,并公演于中国剧场和群众剧场,连满60场,观众达84 079人次。为让尹小芳边演边传,此后又演出《张羽煮海》、《浪子成龙》等剧目。

虹口越剧团注重人才的开发。1982年底,青年演员萧雅、韩婷婷、王晓莹等从上海市戏曲学校越训班结业返团,又通过前辈们的传带脱颖而出。在1984年、1986年江浙沪越剧青年演员电视汇演大奖赛和1988年 全国青年越剧演员大选赛,以及上海市青年演员会演等艺术评比中多次获奖,成为越剧界新秀。自1985年夏起,她们挑起大梁,成为剧团的台柱。1989年1 月,应邀赴香港参加葵青区第二届艺术节交流演出。萧雅专攻尹派,韩婷婷师承范派。除她们各自继承流派艺术而先后搬演《沙漠王子》、《梁山伯与祝英台》等优 秀剧目外,又排演了根据莎士比亚名著《罗密欧与朱丽叶》改编的《天长地久》和根据琼瑶原著改编的《一枝梅》等剧目,使她们在观众中有了一定的知名度。萧 雅、韩婷婷各自分别进行了演唱艺术专场演出,颇受观众欢迎。韩婷婷又获第四届白玉兰戏剧表演艺术奖主角奖。1994年、1996年与上海电视台相继合拍了 4集电视剧《蝴蝶的传说》和3集电视剧《金缕曲》。

到1994年为止,剧团共演出大型剧目40余个,其中《沙漠王子》、《盘妻索妻》先后各由三代人演出,既保留了剧目,又培养了人才。继任团长有王钧全、尹小芳、都丽芳等。

卢湾越剧团  1978年底,以原少壮越剧团为基础,吸收原春泥、出新、青山越剧团的部分人员筹建为上海卢湾区越剧演出队。于1979年3月14日组建成卢湾越剧团,属 国营性质。共有演职人员80名,张云霞(花旦)任团长,范迪声(编剧)、筱月英(花旦)任副团长。主要演员有:小生邵文娟、刘丽华,老生魏梅照、俞少鹏,小丑张小巧、单林英。主要业务人员有:编剧张光楣、徐丽金、乐秀琴,导演贝凡、谢文芳,作曲唐惠良,舞美设计仲美、熊发根。

该团组建时的首演 剧目是原“少壮”的保留剧目《碧玉簪》。到1992年底共上演了42个大型剧目,其中有张云霞的代表作《春草》、《貂蝉》、《李翠英》、《游龙飞凤》;筱 月英等主演的《沉香扇》、《孔雀东南飞》、《女中郎》,还有徐派名剧《是我错》和范派的《红楼梦》以及以丑角为主的《双狮宝图》等。

该团的经济虽是自负盈亏,但创作态度严谨,注重社会效果。曾编演了反映书法家王羲之锐意进取、勤奋好学的古装戏《玉鹅恋》,歌颂生母养母一样亲的古装伦理悲喜剧《金殿让子》,描写台湾同胞渴望回归祖国的大型现代剧《相思曲》等。

1982年8月,筱月英、邵文娟应邀参加香港市政局举办的首届中国戏曲节,与香港越剧票房同台演出《棒打薄情郎》。1984年8月,部分演职人员携带 《沉香扇》、《真假太子》,再次应邀赴港参加汇演。最后一任正、副团长为文忠山、范迪声,张云霞、筱月英为名誉团长。1995年1月,该团并入国泰文化经 济发展公司,更名为国泰越剧团。

静安越剧团  1980年1月成立于上海。前身为原合作越剧团,属国营性质。团长戚雅仙,副团长毕春芳。建团时吸收了部分其他剧团的演职人员,并把1962年结业于静安 区戏曲学校越剧班的周雅琴、朱祝芬、杨文蔚、宇红等人员调回剧团,红枫、傅俊、金风、李卓云等创作人员也相继调回,基本上保持原合作越剧团的艺术力量。建 团后,除恢复演出合作剧团时的优秀剧目外,还新编了《光绪皇帝》、《玉蜻蜓》、《卖油郎》、《花为媒》、《教师日记》等古装戏和现代戏。《玉蜻蜓》在 1981年上海市首届戏剧节中,获作曲奖(贺孝忠作曲)和演奏奖,杨文蔚获表演奖,周雅琴、朱祝芬获青年演员奖。为了培养接班人,剧团于1980年冬招收 了16岁左右的初中女生,送到上海市戏曲学校培训年余,回团后作为新生力量登上舞台,其中的金静(戚派花旦)、董蓓芬(毕派小生)已成为剧团的后起之秀。金静还获得1984年首届江浙沪越剧青年演员大奖赛三等奖。1986年,杨文蔚、周雅琴获得了全国中青年演员广播大奖赛优秀演员奖。1985年和1994 年两次应邀赴香港参加戏曲节。戚雅仙、毕春芳退休后,继任团长先后有王金勃、张家雄。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下一篇:越剧发展历史

最新评论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雅唐艺术网

GMT+8, 2024-4-30 02:58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