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雅唐艺术论坛 首页 戏剧 越剧 查看内容

各时期越剧剧团简介

2017-1-9 08:40| 发布者: 李艺| 查看: 19582| 评论: 0

摘要: 戏班 剧团   早期越剧小歌班的演出,无剧种和戏班的名称,往往以领衔演员姓名称呼班名。自 1917年5月以袁生木(莫)、袁文山领衔的小歌班进入上海新化园演出后,在报纸广告中也无剧种和戏班的名称,还以领衔演员姓名 ...


天鹅越艺社  1951年马赛提出组团设想,由马斐、章策、连波、张莹、丁赛君、郑忠梅等酝酿筹建,因常聚在上海天鹅阁咖啡馆商谈,加上原定首演剧目是改编柴可夫斯基的 《天鹅湖》,故取名为天鹅越艺社。1952年2月23日(正月初一),经上海市文化局批准,该团正式挂牌首演于九星大戏院,首演剧目因故改为根据郭沫若话 剧本《屈原》改编的《楚宫怨》。该团首任团长郑忠梅,副团长马斐、袁惠民,剧务部成员有马赛、章策、马斐、狄弥(孙了红)、德甫(连波)、张莹。台柱演员 为丁赛君(小生)、筱月英(花旦)、郑忠梅(老生)。1953年秋,因丁赛君、郑忠梅离团,经团委会推选决定由章策继任团长,筱月英为副团长。1954 年,该团因去萧山演出,改名为“天鹅越剧团”。此后,陆续有毛玉棠、丁苗芬、陈琦、曹玉珍、孟莉英、王玉春等先后加盟。该团成立时定下的宗旨是“改制、改 人、改戏”。代表作有《嫦娥奔月》、《孔雀东南飞》、《钗头凤》、《蝴蝶杯》等。演出的基本剧场在卡尔登戏院(长江剧场)。1960年初,以该团为基础,并入光明、合众、出新越剧团的部分人员调往北京,改名为冶金工业部文工团。

振奋越剧团  1953年春成立于上海。1952年下半年在袁雪芬的建议下,把离开舞台多年的女子越剧前辈演员组织起来成立剧团进行演出。通过邢月芳的牵头筹备,聚集了 20多名演员、5名乐队、2名剧务和一些舞台工作人员共34人。推选屠杏花为团长,邢月芳、王杏花、魏素云为副团长,竺素娥、小白玉梅担任艺委会正、副主 任。剧团定名为“振奋越剧团”,寓有“振作奋发”之意。主要演员有小生竺素娥、邢月芳,花旦王杏花、赵瑞花、小白玉梅,老生许菊香,小丑陈呆呆、黄笑笑 等。编剧朱善胜(白浪)。1953年2月14日(正月初一)起开演于大众剧场,首演剧目是《沉香扇》。该团演员很多是绍兴文戏时期的著名演员,平均年龄 40岁。演出剧目和演出形式以继承传统为主,如演出剧目大都是经挖掘整理的“骨子老戏”《碧玉簪》、《百花台》、《沉香扇》、《玉蜻蜓》等。演出采用一桌 二椅的守旧形式。开始阶段演出大多没有剧本,而是“肉子加路头”。剧团在50年代中期上海越剧界整理传统剧目中发挥了特长,挖掘整理演出了不少传统戏。保 留剧目有《赖婚记》、《叶香盗印》、《盘夫索夫》、《箍桶记》、《秦香莲》等。上海越剧院的保留剧目《盘夫索夫》、《碧玉簪》等的整理,亦参考了该团的演 出本。1956年改为国营,经济上自负盈亏。1958年,剧团下放到上海提篮区。是年10月经区人民委员会决定该团与“艺华越剧团”合并,改名为东风越剧 团。1960年夏,上海市文化局决定将屠杏花、王杏花、竺素娥、小白玉梅、许菊香、陈呆呆、钟云香、李艳初等8位老演员调到上海越剧院学馆任教。其后,提 篮区并入虹口区,该团即归属虹口区。“文化大革命”中剧团解体。

飞鸣越剧团  1953年由陆锦娟在上海创建,并任团长。同年8月13日,在苏州市新艺剧院挂牌公演,打炮戏是《牛郎织女》。1954年至1955年间,晨光、光明越剧 团先后解散,部分主要演员加盟“飞鸣”。挂牌的主要演员有:小生陆锦娟,花旦李蓉芳,老生沈爱莲、胡凤英,小丑何笑笑,大花脸吕胜奎等。主要业务人员有编 剧盛燮、李惠康、肖维璋、陈芎,导演袁浩,作曲潘祖德(伟异),舞美设计陈必华,技导叶琴芳、孙江林等。1956年改为国营剧团,经济上自负盈亏。1958年7月,交虹口区管理。由陆锦娟、沈爱莲、何笑笑先后任团长,全团在编47人。演出了《三请樊梨花》、《墙头马上》、《智审泥神》、《啼笑因 缘》、《霓虹灯下的哨兵》等剧目60余个。其中《啼笑因缘》影响较大,陆锦娟也因此成名。根据关汉卿所作《魔合罗》改编的《智审泥神》一剧,被选拔参加上 海市1959年戏剧戏曲会演受到好评。剧团以坚持三下(下厂、下乡、下部队)和以创作为中心,不断提高演出质量及勤俭办团等事迹,1960年5月被评为上 海市文教系统社会主义建设先进集体和市“三八”红旗集体。为后继有人,会同东风越剧团和大众滑稽剧团合办虹口区专业剧团学馆培养下一代。1966年“文化 大革命”开始被迫停演。至1971年底正式解体。

上海越剧院  前身为华东戏曲研究院越剧实验剧团。1955年3月,华东戏曲研究院随着华东行政区的撤销而结束。院属两个越剧团和院部部分干部、艺术专业人员组建成上海 越剧院。袁雪芬任院长,胡野檎任党支部书记。1956年,胡野檎被任命为副院长,张成之、吴琛被任命为院长助理(1962年10月,吴琛升任副院长)。初 设机构有办公室、文学组、导演组、音乐组、美术组和两个演出团。主要艺术创作人员有编剧徐进、庄志、成容、邵慕水、陈羽;导演吴琛、黄沙、钟泯、陈鹏、朱 铿、石景山、韩义;作曲陈捷、顾振遐、薛岩、项管森、高鸣、杜春阳、周茂恒;舞美设计苏石风、顾大良、陈利华、黄子曦等;一团主要演员有袁雪芬、范瑞娟、傅全香、张桂凤、吴小楼、陆锦花、吕瑞英、金采风、陈少春、魏小云等;二团主要演员有徐玉兰、王文娟、丁赛君、周宝奎、徐慧琴、钱妙花以及徐天红 (1960年8月加入)等。

1958年,剧院扩充,机构调整,原院部组、室改置为办公室、创作室、艺术室和舞美工场。2月,上海市戏曲学校 越剧班大部分师生划归剧院,成立学馆,并于1959年6月改组成男女合演的实验剧团。1960年春,市文化局直属的上海市青年越剧团(前身为原邑庙区的和 平、光荣越剧团合并而成)划归剧院,组成三团。1960年4月,以范瑞娟、傅全香为首的一团奉调赴京,组成北京越剧团。1961年初,北京越剧团撤销,全 团回归剧院。

“文化大革命”中,剧院受到严重破坏。1973年,改为上海越剧团,1979年,恢复剧院建制。袁雪芬任院长,张成之任党总支 书记兼副院长,吴琛任副院长兼总导演,徐进任副院长。院部设办公室、政治科、创作研究室、美术组及舞美制作工场。下辖两个演出团和一个学馆。一团为男女合 演团,主要演员有吕瑞英、金采风、刘觉、史济华、张国华等;二团为女子越剧团,主要演员有范瑞娟、傅全香、徐玉兰、王文娟、陆锦花等。1983年,学馆改 为三团,主要演员有赵志刚、许杰、陈颖、张承好、胡敏华、李萍等。

1984年底至1985年初,剧院调整领导班子和机构。原院领导退居二 线,袁雪芬任名誉院长,吴琛、徐进任艺术顾问。吕瑞英任院长,纪乃咸任总支书记兼副院长,刘觉、卫震华任副院长。院部设院长办公室、总支办公室、创作室、艺术研究室、教育辅导部、电视部、美术组及舞美工场。下辖一团、二团(后改名红楼剧团)和男女合演的三团。

1986年,市文化局决定红楼剧团为全局剧团体制改革试点团。在名称不变、建制不变、隶属关系不变的情况下,改革经营管理制度,扩大演出、人事、经济方面的自主权,与院部签订了试行期2年的合约。

1988年10月,上海市戏曲学校越剧班学员进入剧院,组成了青年剧团。

1988年11月7日,剧院领导班子及机构再次调整。袁雪芬继任名誉院长,卫震华任常务副院长,纪乃咸任党总支书记,薛允璜任副院长,尤伯鑫任院长助 理。接着全院进行体制改革,对专业技术人员实行职称评聘(包括红楼剧团)。1989年8月,红楼剧团与泰国正大集团汕头投资有限公司实行联营,期限3年。1990年青年剧团并入红楼剧团。

1993年夏,剧院进行改革,实行全员聘任制。机构与领导班子再次调整,卫震华任院长,尤伯鑫任党总支书 记兼副院长,薛允璜、丁志愿任副院长,下设红楼、明月两个演出团。院部设置办公室、艺术室、艺术研究室、教育辅导室、美术工场、组织人事科、财务科、总务 基建科等科室和越友酒家、红楼实业娱乐公司等“三产”单位。

1995年夏,剧院领导班子及机制有所调整,改院长负责制为总经理负责制。丁志 愿任总经理,尤伯鑫任党总支书记兼副总经理,薛允璜任副总经理,贺平任党总支副书记,胡越任艺术总监。增设演出管理部,撤销教育辅导部,原美术工场改为舞 美设计制作部,原艺术室改为艺术创作部,原总务基建科分为行政科和基建科。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下一篇:越剧发展历史

最新评论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雅唐艺术网

GMT+8, 2024-4-30 02:08

返回顶部